肛瘻被老百姓俗稱為“老鼠打洞”,多發於中青年身上,得了肛瘻,會出現疼痛、流膿和便血癥狀。不注意個人衛生、過度勞累、過度飲酒等不良因素都可能引起肛瘻,單靠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下疼痛,必須進行手術才能痊癒。
手術治療只針對病情處於活動期的患者。所謂活動期,即指疼痛、出血和流膿等症狀經常發作。若是首次犯病後五年內沒再發作,就屬靜止期,無須手術。傳言 “肛瘻患者必須手術”,有失偏頗。活動期的肛瘻若長期不愈,會引起排便困難、貧血、消瘦、神經衰弱等症,近些年來相繼出現惡變的例項或報道。據專家介紹,某醫院收治過一位不到50歲的患者,他經常發作但不治療,出現流膿等現象時自己用手“擠”,最後在長期炎性感染的基礎上惡變為粘液腺癌,即直腸癌的一種。所以,別以為肛瘻不過是“屁股上的小病”,釀成大禍患則悔之晚矣。
手術“細節”可防止復發
肛瘻手術的關鍵是防止復發,故把複發率標準定在2%。所以,擇醫非常重要。若醫生在手術時細節處理不到位,如瘻道內口未清除乾淨;若因經驗不足,給患者做了一個瘻管卻殘留其他幾個;術前不給患者做瘻道造影,在不明確瘻道走向的情況就手術等。這些都易使患者反覆發作、多次手術。最不幸的一位患者做過八次肛瘻手術,造成肛門功能不良;一位患者在10個月內花10萬元做了4次手術還在發作
若患者在術後不按時換藥,也可能是復發的一個誘因。有的患者一週後出院,就以為萬事大吉了,把醫生的換藥忠告當作賺錢藉口不予理會,結果卻因假性癒合如戰壕般的傷口表面上長好了,基底部卻是空的不久後又復發。請記住:術後2~3周是恢復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堅持換藥,對預防復發極為重要。
便後清洗肛門是防治良方
改變熬夜酗酒、少食辛辣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多吃有助於腸胃蠕動的粗纖維食品。形成每日定時排便的規律,這樣有助於保持大便正常。便後及時清洗肛門,減少肛門直腸周圍化膿感染的機會,這對術後患者、肥胖者和慢性腹瀉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大家都知道,人體排除來的大便都是經過消化系統吸收過後的垃圾,裡面存有大量的病菌,由於肛周部位比較溫暖潮溼,給病菌的滋生提供了很適宜的環境。因此,我們排便後要要成清洗肛門的好習慣,以免引起肛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