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很多人遵照傳統開始進補,但補後經常感覺脾胃不適,有些人便認為自己“虛不受補”,放棄了進補計劃。中醫專家指出,其實問題不在於進補的食物,而是因為進補的方法不對。冬季進補,最好先做“引補”,只有調理好脾胃功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專家認為——
五類人最宜冬季進補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啟輝指出,冬季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恢復正氣,還有利於祛除病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進入到最佳狀態。生活在都市中的現代人,大多精神壓力較大,工作超負荷,晚上熬夜情況較多,所以經常會因為睡眠不足等出現疲勞乏力、精力下降的現象,因此適當進補有助於消除疲勞、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另外,進補所用的藥物多數是溫性的,冬季吃不但不容易上火,而且補腎的效果比較好。黃啟輝說,中老年人、辦公室一族、腦力勞動者、身體較虛弱者或平時容易感覺疲勞而力不從心者,最宜冬季進補。
專家提醒——
進補要避免五個誤區
專家提醒,進補要避免五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不調脾胃就吃大餐
“虛不受補”是人們放棄進補計劃的最常見原因。其實,這一認識有一定的錯誤。黃啟輝指出,問題出在進補前沒有做好“引補”(先把脾胃功能調好,可吃些具有健脾開胃作用的藥物,如黨參、太子參、炒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然後再吃大餐),導致脾胃無法耐受“大補”。
誤區二:人人都說好 我也買回家
人人都說好的補品,最好別盲目跟風,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補品和進補方式。經常有些人不辨體質,看到別人進補什麼自己也跟風,或者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結果往往收不到進補的效果。
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溼質、溼熱質、氣鬱質、血淤質、特稟質。而人們的體質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幾種體質的混合,如有些人可能既有陽虛,又有氣虛,同時還有痰溼。混合體質者和單純的陽虛者或氣虛者進補方法不同,如果辨證錯了,就會讓人覺得進補沒用。
需要注意的是,時不能進補,不管是溫補的人參、鹿茸,清補的沙參、玉竹,還是平補的枸杞、燕窩,都不能食用。
誤區三:一家人分享兩片黃芪
補品雖好,但要細水長流。有些人喜歡一次用較多的藥材,導致出現“上火”,也有些人“惜藥如金”,用一點藥材煲湯給全家人喝。進補的藥材,必須遵循量要少、持續時間長的原則。人參每人每次服用不要超過5克,每週服1~2次;阿膠每人每次服用不要超過10克。劑量大了會出現副作用,而劑量太小則不會奏效,曾有一位老伯,聽說黃芪能補氣,於是每次煲湯,不管用什麼湯料,都要往裡面放兩片黃芪,煮上4000毫升水,讓全家人喝兩天,這樣的用法當然起不了什麼作用。
誤區四:濃茶送藥 不如不補
進補要遵循服藥的原則,不能用濃茶送藥,同時也要注意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原則,以免藥物相互作用,給人體帶來傷害,這些服法禁忌大有講究,詳情可諮詢中醫師。
誤區五:進補=喝藥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很多人重視進補的方劑,卻忽視了日常飲食裡也有很多效果較好的進補原料,如羊肉是治療氣血兩虧的食物,而雪梨則可以滋陰潤燥,是養陰的好幫手等。藥補在於扶正,食補在於養生,兩者不可或缺。
任珊珊 黃蓉芳
原文見《家庭保健報》2014年12月30日第7版“中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