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大米食品安全事件
2002年,毒大米事件
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查出“毒大米”數百噸,根據“毒大米”樣本檢驗結果,黃麴黴毒素的含量嚴重超標。過量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品,嚴重者可在2至3周內出現、昏迷等症。
2010年7月12日,五常大米香精事件
央視披露,市場鼎鼎大名的黑龍江“五常香米”,絕大部分竟然是“雜牌米+香精”燻出來的,據稱,1公斤香精能讓10噸普通米變“香”。更令人震驚的是,在原產地黑龍江五常市,多數大米加工廠都是用別的品種混搭之後,再新增香精,加工出來“五常香米”,甚至稻農就已經在摻假。
2012年8月1日,黃金大米事件
一篇發表在美國著名學術期刊《臨床營養學》上的題為《“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蔔素與油膠囊中β-胡蘿蔔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的論文裡寫到,2008年5月-6月,美國塔夫茨大學曾對中國湖南衡陽市25名6-8歲的小學生進行過轉基因大米的人體試驗。
2013年2月27日,鎘大米事件
《南方日報》以“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為題,報道了湖南鎘超標大米進入廣東市場的訊息,引發鎘大米事件,截至5月,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公佈了2013年抽檢發現的126批次鎘超標大米,其中確定由湖南廠家生產的多達68批次(多批次散裝米產地不明),涉事廠家來自湖南14個市州中的8個。
2014年4月,轉基因大米事件
央視《新聞調查》記者在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家大型超市,隨機購買了5袋不同品種的大米,隨後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令人吃驚,在這5種大米中,有3種含有轉基因成分。市場上非法轉基因大米和米制品產品正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2015年4月17日,以陳頂新事件
央視《焦點訪談》,曝糧倉“碩鼠”,遼寧、吉林兩省有的糧庫在政策性糧食收儲和銷售出庫過程中存在以陳糧頂新糧,惡意套取價差補貼等問題。進而引發消費者的普遍疑問,我們能吃到多少新米?業內人士透露,市場上新米陳米“勾兌米”普遍,散裝大米幾乎沒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