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禁食+休息
患者出現拉肚子拉稀水的症狀時,首先就要予以停止進食,採取4—6小時的禁食方案加臥床休息保護腸胃,避免腸胃再受刺激導致拉肚子次數更多,病症更加嚴重,而且在休息期間需注意補水,多喝溫開水以及淡鹽糖水,以免拉稀水導致身體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甚至昏迷、休克症狀。
食療法
當患者拉肚子拉稀水症狀稍微好些了,就可以使用以下食療方法促進腸胃康復,儘快治癒拉肚子症狀,如:
1、石榴皮水
配方:石榴皮60克。
製法:將石榴皮洗淨,入鍋內,加適量水,煎至100毫升即可。
用法:每日服3次,連續服用1周。
功效:收斂止瀉。
2、白朮止瀉飲
配方:白朮、山藥各20克,茯苓15克,烏梅1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上述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沸30分鐘後去藥渣,加入紅糖溶化,代茶飲,每日1劑。
茶療功效:健脾益氣、利溼止瀉。症見大便稀溏、水樣瀉,苔白,脈沉細等。
3、乾薑車前子
食材:乾薑3g,炒車前子10g。
做法:將乾薑、車前子一起研成粉末,加一勺紅糖,用開水沖服。每次一杯,每日3次。
功效:溫中止瀉,對於脾胃虛寒,腸鳴腹痛的急性腸胃炎有很好的效果。禁忌:洩瀉停服,不宜久服。
按摩法
按摩身體上的相關穴位也能起到一定緩解治療拉肚子拉稀水症狀,具體按摩位置和方法如下:
1、按揉中脘穴
穴位位置: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操作方法:用手掌大小魚際處以打圈的方式按揉患者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再逆時針按揉5分鐘。
2、按揉天樞穴、大巨穴
穴位位置:天樞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大巨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從肚臍往下兩寸(即石門穴)再向左右兩寸(約三橫指寬)處。
操作方法:用指尖按揉腹部的天樞穴、大巨穴,患者感到舒暢後,雙手指尖緩慢地加力,每穴各按揉5分鐘。
3、揉按水分穴
穴位位置: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上一指寬處(即拇指的寬度)。
操作方法: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用手臂的力度揉按水分穴1 ~ 3分鐘,以潮紅髮熱為佳。
4、按揉大腸俞穴
穴位位置: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大腸俞時間為3 ~ 5分鐘。
5、按揉上巨虛穴
穴位位置:在犢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操作方法:以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虛穴2 ~ 3分鐘,力度適中。
6、按揉三陰交穴
穴位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操作方法:以拇指指腹按揉三陰交穴2 ~3分鐘,力度適中。
外敷法
利用某些藥物的止瀉作用,將其熱敷於患者腹部,達到止瀉的目的,是中醫上十分有效安全治療腹瀉的方式,如:
吳茱萸外敷脘腹部
材料:吳茱萸30克,食鹽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用食鹽炒熱,外敷於脘腹部。
適應證:寒性洩瀉。症狀表現:洩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痠痛。
就醫治療
拉肚子拉稀水一般1—2次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此時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通常採取上述方法之後,基本一兩天就能自愈,但若是症狀較為嚴重,除了拉肚子拉稀水,還伴有腹痛、噁心、嘔吐、昏迷、無食慾等現象的,需立即就醫檢查大便以及血液,然後判斷病因對症治療,以免患者病情越來越嚴重,導致危及生命的後果。
經常拉肚子是什麼原因
如果患者經常拉肚子的話,要警惕以下病因:
1、脾虛溼盛
脾主運化水溼,脾虛水溼代謝異常,大量積聚在體內,就會導致常年拉肚子,大便糖稀不成型,同時多數還會有小便清長次數增多,全身水腫虛胖的現象。
病因:貪涼喜歡吃冷飲、冰凍食物,或者勞逸失度,久病體虛者容易出現脾虛拉肚子。
2、可能是慢性腸炎
腸炎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裡急後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經常拉肚子的人多是慢性腸炎導致的。
病因:吃了汙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等都能引起腸炎。
3、小腸吸收不良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徵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減損,以致營養物質不能正常吸收,而從糞便中排洩。患者糞便稀薄而量多,色淡,油脂狀或泡沫狀,多具惡臭。大便次數從數次到十餘次不等,由於含有較多油脂,又稱脂肪瀉。
4、大腸癌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排便習慣會改變,可出現便秘、便血、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
如果經常晨起出現拉肚子,或者拉肚子、便秘交替出現,同時伴有黏液血便、膿血便、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等,考慮是大腸癌。
5、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可由精神,飲食,寒冷等因素誘使症狀反覆或加重。其主要症狀有: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糞量少,呈糊狀,含大量黏液;禁食72小時後症狀消失;夜間不出現,有別於器質性疾患;部分患者可因進食誘發;患者可有腹瀉與便秘交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