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腫瘤標誌物陽性就是有癌症嗎

avatar 打狗文濱
2.3萬 熱度 A+ A-
名詞解釋: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TM)是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

名詞解釋: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TM)是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標誌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主要包括蛋白質、激素、酶、多胺、癌基因產物等。這些物質在正常成人中不存在或者是在患者中出現的水平顯著高於正常人。

日前,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全新的腫瘤標誌物,完成了世界上首個以Hsp90α作為腫瘤標誌物的臨床試驗,成功證明了Hsp90α是相關腫瘤標誌物。據悉,2011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公佈了全球31個被明確用於癌症檢測的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究竟為何物?這種檢測準確率有多高?它可以替代目前常用的癌症檢測手段嗎?有何臨床意義?專家解釋:目前腫瘤標誌物檢測是早期發現無症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但是,腫瘤標誌物檢測呈陽性不一定就是腫瘤,而僅僅是一種提示和訊號。同時,腫瘤標誌物檢測呈陰性不一定就能排除腫瘤,因為有些腫瘤會引起腫瘤標誌物檢測假陰性。專家提醒,該檢測手段對健康人群篩查作用有限,更適用於高危人群及年齡40歲以上群體的腫瘤篩查。

常用檢查手段:最多隻能發現0.5釐米以上的腫塊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如果能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90%~95%的腫瘤是可以治癒的。而早發現是解決癌症防與治的關鍵中的關鍵。”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閔玲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即使是最先進的檢查技術和手段也只能發現直徑0.5釐米以上的腫塊。當無症狀的腫塊漸漸長到為自身所覺察的大小時,部分腫瘤已經處於中晚期,有的腫瘤已經發生了轉移,很多病人已經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期。

閔玲介紹,目前,癌症檢查的常用手段主要是生物物理檢查和組織細胞學檢查。生物物理檢查主要包括B超、內腔鏡、CT、MRI及X光、核素顯像等,這些檢查方法一般只能發現直徑1~2釐米的腫瘤。而一個腫瘤細胞倍增到如此大小的團塊,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個時候,細胞大約已經有109個;組織細胞學檢查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但一般是在生物物理檢查之後,才可透過刮片、穿刺或手術活檢取得標本。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腫瘤細胞在癌前病變時,會產生表達腫瘤異常的蛋白質,而且多數腫瘤從癌前病變發展到0.5釐米以上的佔位變,需要5~10年的時間。”閔玲說,“因此,如果能夠在這段時間內運用檢測技術,早期檢測到患者血液中腫瘤所表達的異常蛋白質,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獲得早期治療的良好效果。”

腫瘤標誌物:早期發現無症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

閔玲介紹,目前腫瘤標誌物檢測技術被認為是早期發現無症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因為這一檢測技術可先於X光片、超聲、CT、MRI或PET-CT等物理檢查發現腫瘤。目前除了血液,體液(如尿液、胸等)、組織細胞等也可作為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物件。“隨著腫瘤標誌物研究的深入,不斷會有新的腫瘤標誌物出現,有的會替代原有的腫瘤標誌物。”她說。

在閔玲看來,腫瘤標誌物檢測的臨床意義與應用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高危人群惡性腫瘤的篩查。有一些腫瘤標誌物對於高危人群的普查很有意義,特別是那些有腫瘤家族史、、大量吸菸和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者,腫瘤發生率較高,最好定期進行腫瘤標誌物的檢測。肝硬化、慢性/丙肝患者可檢測甲胎蛋白(AFP);男性大於50歲的前列腺腺瘤患者可檢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患者可篩查胃蛋白酶原(PeP)。

2.有助於某些腫瘤的診斷。比如,AFP對肝癌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PSA對的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診斷惡性滋養葉腫瘤有決定性意義。

3.具有預測或監視腫瘤復發或轉移的作用。比如,結、術前高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術後會恢復正常水平,複查時如果發現血清CEA又升高,儘管無任何臨床症狀,仍提示癌症可能有復發或轉移,其敏感性高於X光片和直腸鏡。

4.有助於評估治療的效果。惡性腫瘤治療後,腫瘤標誌物濃度的變化一般會與療效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5.預測預後。以為例,檢測c-erbB-2、P53、PCNA呈陽性,ER、PR呈陰性,則表明存在高風險因素,預後不良。

侷限性:腫瘤標誌物與腫瘤並非一一對應

腫瘤標誌物檢測是否就是發現早期癌症的“靈敏探測儀”呢?堅持定期進行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是否一定就能及時發現癌症呢?未必。閔玲解釋,腫瘤標誌物與腫瘤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臨床上要求的理想的腫瘤標誌物,應對腫瘤的檢出敏感性和特異性達到100%,然而迄今為止,還未發現具有100%靈敏度和100%特異性的腫瘤標誌物。此外,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非常複雜且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患者腫瘤標誌物的水平會有差異,不能僅憑是否超過參考範圍而進行診斷。

“目前,檢測到腫瘤標誌物並不等同於癌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腫瘤外科主任趙健也認為,腫瘤標誌物僅僅只是一種與腫瘤有一定相關性的物質,它的升高並不一定代表發生了癌症或者是腫瘤復發。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腫瘤標誌物還不能達到準確檢測早期癌症的目的。

“臨床徵象仍然是惡性腫瘤早期發現不可或缺的線索,包括主訴、體徵以及實驗室其他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包括B超,內窺鏡CT等。”他說,腫瘤標誌物只是其中之一,有時可較其他徵象更早期發現,但有時會出現假象,因此必須和其他線索橫向聯絡,綜合判斷。

那麼,應如何看待腫瘤標誌物的結果呢?

閔玲說,首先,腫瘤標誌物檢測呈陽性不一定就是腫瘤,而僅僅是一種提示和訊號,提示檢測者屬於高危人群。因為在腫瘤標誌的檢測中引起假陽性的因素很多,比如某些良性疾病、某些生理變化(如和月經)以及狼瘡、腎小球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標誌物多呈陽性反應。

其次,腫瘤標誌物檢測呈陰性不一定就能排除腫瘤,因為以下原因會引起檢測的假陰性:產生腫瘤標誌的腫瘤細胞數目少;細胞或細胞表面被封閉;機體體液中一些抗體與腫瘤標誌(腫瘤抗原)形成免疫複合物;腫瘤組織本身血液迴圈差,其產生的腫瘤標誌物不能分泌到外周血中。“比如10%~20%的患者腫瘤標誌物AFP檢測始終為陰性,或測定值升高不顯著;只有約30%~50%的早期患者血清中腫瘤標誌物糖鏈抗原125(CA125)升高。”她說,因此,腫瘤標誌物檢測結果陰性但有腫瘤警告訊號者仍需做進一步的防癌檢查。

專家提醒:腫瘤標誌物適用於40歲以上者等高危人群

閔玲提醒,當腫瘤標誌物呈陽性時,需觀察患者基礎測定值的變化。在首次檢查中,腫瘤標誌物呈陽性者,除了結合臨床進行必要的檢查外,還要在2周~3周後複查2~3次,與第一次的基礎值進行比較,非惡性腫瘤者,腫瘤標誌物指標增加的程度往往不高,或者僅出現一過性升高等。但如果腫瘤標誌物連續3次均呈陽性,就應進行生物物理檢查,如CT、MRI或PET-CT等,以進一步明確原因。“此外,因為需連續監測腫瘤標誌物的變化,患者在同一家醫療機構檢測更具可比性,因為使用不同方法、不同試劑測定同一種腫瘤標誌物,其結果可能出現差異。”

閔玲強調,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腫瘤標誌物檢測對健康人群篩查所起的作用有限,且檢測成本高,檢測結果對臨床導向性和對體檢者心理影響大,故不推薦作健康人群的廣泛篩查。“但對高危人群,例如年齡在40歲以上的群體,進行腫瘤篩查的確能夠起到早發現、早診斷的作用。”

閔玲最後提醒說,因為同一腫瘤可含有一種或多種腫瘤標誌物,不同腫瘤或同種腫瘤的不同組織型別可有共同的腫瘤標誌物。

釋出於 2021-01-06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