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導讀:很多人都聽到這樣的話:反季節的蔬菜水果有害健康,用了催熟劑的水果會讓孩子提前成熟。還有很多人問:哪些蔬菜是應季的?哪些水果是反季節的?不吃它們,我們是不是就能更健康?孩子是不是就不會提前發育?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營養權威中國農業大學範志紅老師的一篇文章,解答這些問題。
按照中國的一種傳統說法,“不時不食”,也就是說,食物得天地物候之氣,它的性質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不是應季的食物,它就沒有那個季節的特性,那麼它的健康價值就會因此改變。因此,古人提倡吃應季的食物。
從農業生產角度來說,應季的產品品質優於反季節的產品。番茄長在冬天的大棚裡,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只有夏天露地種植產品的一半;刻意選育和栽培的早熟果實,口味和營養價值通常不如自然晚熟的水果。
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發達社會中的居民的確已經被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所包圍,而且已經沒法再離開它們了。
而且,只有“應季食品”的生活,未見得多麼健康、多麼幸福吧?那時候,人們在冬春季靠醃菜來維持生活,又增加了亞硝酸鹽的攝入量,不利於飲食安全,更不要說食物多樣化和美食的享受了。
相比之下,無論哪個季節,多吃點蔬菜水果,才是最關鍵的健康問題。無數研究證實,蔬菜水果的總攝入量越大,、的危險就越小,冬天吃蔬菜水果,總比不吃要好。如果反季節的蔬菜水果一律不吃,那麼我們冬春是不是就只能吃大魚大肉了,那樣對健康會有什麼好處嗎?
其實,現在很多反季節的蔬菜水果,並不一定是大棚的產品,其中也有來自南方的產品,甚至是來自國外的產品。比如說,在海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蔬菜水果,其實沒什麼應季問題,其營養價值也未必低於北方的應季產品。
與反季節蔬菜水果和平共處的忠告
①無論什麼季節,吃蔬菜水果,總比不吃要好。大部分水果和蔬菜在5月到10月之間成熟,所以這時候可以多吃一些。但這並不是說,冬天就乾脆不吃新鮮蔬菜水果。就算營養價值低一些,總比一點沒有要好。
②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應季的農產品。不必追求那些不合時宜的水果,不妨等到它們出產的季節再吃。比如說,春天不必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7月再大快朵頤;秋天不一定要大吃草莓,因為它是5月的美味。
③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本地出產的農產品。本地產品不僅成熟度好,營養價值損失小,而且不需要用保鮮劑處理,汙染較小,運輸費用、包裝費用、冷藏費用等也較低。盲目追求那些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進口水果是不明智的。
④儘管皮的營養價值較高,但吃長途跋涉而來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別光豔美麗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它們不僅肯定打了蠟,而且極可能經過保鮮劑處理。
⑤多多瞭解自然,知道食物自然成熟的季節,知道它們本來的正常味道是什麼樣。不要說我們的孩子們,很多成年人現在恐怕已經不知道食物的出產季節了。既然自己都不知道季節,又怎能知道什麼才叫做“應季”和“反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