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檢查
1肉眼觀察:腎盂腎炎時尿色可清或混濁,可有腐敗氣味,極少數患者呈現肉眼血尿。
2鏡下檢查:40%~60%患者有鏡下血尿,多數患者紅細胞2~10個/HPF,少數見鏡下多量紅細胞,常見白細胞尿即膿尿。離心後尿沉渣鏡下5個/HPF,急性期常呈白細胞滿視野,若見到白細胞管型則為腎盂腎炎的診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目前,國內有用血細胞計數盤檢查清潔不離心尿,以≥8個/mm3為膿尿。作此項檢查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①留尿前必須清潔外陰,否則可因汙染而出現假陽性,女性留取尿液時要注意不要混進白帶。
②尿液若放置數小時,白細胞破壞使結果不準確。
③膿尿可呈間歇性,宜多次重複才能下結論。
④抗菌治療後,雖在治療後短期內有膿尿,但可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⑤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白桿菌所致的腎盂腎炎。因尿呈鹼性,尿中白細胞被破壞,可出現假陰性結果。
白細胞酯酶浸試條證實白細胞尿的一種敏感而快速的篩選試驗,其敏感為87%,特異性高達94.3%,近年有檢查尿中乳醯肝褐質lactoferrin,LF這種白細胞內乳鐵蛋白代謝產物作為白細胞尿的標誌物,用ELISA法測定10min可出結果。此法診斷白細胞尿的敏感性95.0%,特異性為92.9%,快速、簡便可作為篩選診斷方法。
3尿蛋白含量:腎盂腎炎時尿蛋白定性檢查為微量~+,定量檢查1.0g/24h左右,一般不超過2.0g/24h。
2.尿細菌定量培養 尿細菌定量培養是確定有無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標。只要條件許可,均應採用中段尿做細菌定量培養。為保證培養結果的正確性,採取標本時應注意:①在應用抗菌藥物之前或停用抗菌藥物5天之後留取標本;②為使尿液在膀胱內停留6~8h,有足夠的繁殖時間,宜取清晨第1次尿留作標本;③留取尿液時要嚴格無菌操作,先充分清潔外陰,包皮,消毒尿道口,再留取中段尿液,並在1h內做細菌培養,或冷藏儲存。尿細菌定量培養方法如下:
1簡易式稀釋傾碟法:以往尿細菌定量培養都採用標準或稀釋傾碟法。近年中山醫科大學採用簡易式稀釋傾碟法進行細菌定量培養,用稀釋100倍之尿液0.1ml作傾碟法,培養24h後作菌落計數,100個者即為≥10萬/ml。經對比研究,此法的結果與標準相比,符合率達100%,故認為可以替代標準式傾碟法。
2玻片培養法:用兩塊普通載玻片,一塊的一端塗上一層普通瓊脂培養基,加一塊塗上能抑制革蘭陽性球菌生長的伊紅-美藍培養基EMB,接種時將塗有培養基的玻片端浸入新鮮清潔中段尿標本中,然後取出,滴乾多餘尿液後,培養24h,計算菌落數。如玻片上1cm2範圍內的菌落數200個,則表示含菌量10萬/ml,30~200個為可疑,30個以下為陰性。由於本法使用兩種培養基,故有助於區別球菌感染還是桿菌感染。如果兩種培養基上生長細菌情況相同,則為桿菌感染;如果只有瓊脂培養基上有細菌生長,則為球菌感染;如果兩種培養基上菌溶數目相差大,而瓊脂的菌落明顯增多,菌落大小形態不一,則多為汙染。此法簡便、省時省物,可作為篩選試驗。
3定量環劃線:方法簡便,但因定量環冷卻與加熱,易致變形,使吸取的尿液有50%的差異,因此可發生2%~10%的假陽性。
真性細菌尿的診斷標準以清潔中段尿細菌定量培養菌落計數≥10萬/ml為有意義菌尿,並可確診為尿路感染,而菌落計數在1萬~10萬/ml為可疑;100/ml尤為有意義細菌尿。為慎重起見,對於難以確定是否有意義細菌尿時,可行恥骨上膀胱穿刺培養,培養到細菌,即為有意義細菌尿。
3.尿塗片鏡檢細菌法:
1不離心沉澱尿塗片鏡檢細菌法:將未經離心沉澱的新鮮中段尿直接塗片,於顯微鏡下找細菌,可不染色或革蘭染色後檢查,其陽性率為79.6%查10個視野,有1個以上細菌為陽性。
2尿沉渣塗片鏡檢細菌法:用革蘭染色或不染色檢查,其陽性率分別為86.9%和91.7%。尿塗片鏡檢細菌法有下列優點①裝置簡單操作方便,適用於基層醫療單位或大規模篩選檢查。②有定量意義。實驗證明,如尿含菌量≥10萬/ml,90%以上陽性結果,極少假陽性。③抗生素應用後,即使尿培養陰性,鏡檢仍可能發現細菌。
4.尿化學檢查 此法簡便易行,但是陽性率低,價值有限,不能代替尿細菌定量培養。主要方法有:
1亞硝酸鹽還原試驗Griess test:其原理是大腸埃希桿菌和副大腸桿菌能將尿中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後者與試劑反應,產生紅色的重氮磺胺鹽,數秒鐘可觀察結果。
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試驗: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ehloride,TTC的原理是當尿中有脫氫作用的細菌時,在37℃溫箱中4h即可將TTC試劑還原成紅色沉澱物formazon。大腸埃希桿菌、副大腸桿菌感染常陽性,葡萄球菌、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所致者陰性。
3其他尿化學檢查:1989年landin測定尿路感染病人尿ATP含量,認為ATP50mmol/L可診斷尿路感染。Nurimnen認為鱟珠試驗chromogenic limulus assay對革蘭陰性菌引起尿路感染是快速可靠的方法。
1989年Colombrila提出,測定尿中細菌濃度對診斷有意義菌尿是快速而敏感的篩選試驗Bae-Tec-Screen,其敏感性97.6%,但特異性較差。1998年松井隆等用Filtracheek-UTIS檢查尿液透過濾器捕捉細菌再進行3種試劑染色檢查,能對≥10萬/ml菌尿進行準確判斷其陽性結果。其陽性符合率為73.1%,陰性符合率81.1%。
5.尿白細胞排洩率 尿白細胞排洩率是較準確地測定白細胞尿的方法。過去用Addis計數法,需留12h尿。近年採用1h尿細胞計數法。方法:準確收集病人2或3h的全部尿液,立即作白細胞計數,所得白細胞按1h折算。正常人白細胞30萬/h為陽性,介於20萬~30萬/h為可疑,其陽性率88.1%。
6.血常規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慢性期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可輕度降低。
7.血清學檢查 較有臨床意義的有下列幾種方法:
1免疫熒光技術檢查抗體包裹細菌ACB: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用熒光素標記的抗人體蛋白處理的尿細菌,若表面有抗體包裹則大多屬腎盂腎炎,有助於尿路感染的定位診斷。ACB的陽性標準各家不一,Jones認為200個高倍視野中,至少見到2個熒光均勻的細菌為陽性。Thomas等認為至少有25%的細菌帶有熒光才為陽性。Brumffit認為,每100個細菌中有1個ACB即為陽性。
2鑑定尿細菌的血清型:透過對尿中細菌的血清型的鑑定有助於區別再發與重新感染。若再發時與前一次腎盂腎炎培養到的細菌血清型相同,則屬於復發,而兩次為不同血清型者為再感染。近年來,應用脈衝場凝膠電脈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術對細菌染色體基因分析,能更精確地判斷是復發還是再感染。PFGE法先將被鑑定細菌與瓊脂混合做成瓊脂塊,用蛋白酶-K和十二烷基肌氨酸鈉除掉菌體蛋白後,再經限制酶Not I消化瓊脂塊內染色體DNA,消化後的瓊脂塊放入1%瓊脂糖凝膠內使用CHEF-DRII系統進行電泳,可得到該細菌的染色體基因圖形,從而確定其基因型。將PFGE法對細菌進行基因分型的結果與用血清學方法分型的結果相比,可以看到PFGE法比血清法分型更細、更精確。在某一個血清型又可分為若干個基因型,這些不同基因型的菌株雖然血清型相同,其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各異。這就可以解釋同種血清型的細菌為什麼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一致。據此,可以更確切地選用抗生素。
3Tatom-HorsefallT-H蛋白及抗體測定:有報道,急性腎盂腎炎時血清抗THP抗體滴度上升,慢性腎盂腎炎時尿THP含量減少,尿THP包裹遊離細胞在腎盂腎炎時陽性。
4尿β2微球蛋白β2-MG測定:多數學者認為在腎盂腎炎時,尿β2-MG含量升高,其符合率可達82%。
8.腎功能檢查 急性腎盂腎炎偶有尿濃縮功能障礙,於治療後多可恢復。慢性腎盂腎炎可出現持續性腎功能損害:
1腎濃縮功能減退,如夜尿量增多,晨尿滲透濃度降低。
2腎酸化功能減退如晨尿pH增高,尿HCO-3增多,尿NH4 減少等。
3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如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肌酐增高等。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腹部平片可因腎周圍膿腫而腎外形不清。靜脈尿路造影可發現腎盞顯影延緩和腎盂顯影減弱。可顯示尿路梗阻、腎或輸尿管畸形、結石、異物、腫瘤等原發病變。
2.CT檢查 患側腎外形腫大,並可見楔形強化降低區。從集合系統向腎包膜放射,病灶可單發或多發。
3.B超檢查 顯示腎皮質髓質境界不清,並有比正常回聲偏低的區域,還可確定有無梗阻、結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