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其特點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並且能在動物和人群或人群間傳播。自然界的微生物種類是天文數字,這其中僅有一小部分是對人類致病的,也就是所謂的病原微生物。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有: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和螺旋體。另外,有一些寄生蟲和昆蟲也會寄生於人體,並具有傳染性,也被歸入傳染病病原體範疇。
傳染病的主要特點是:有確定的病原體,較強的傳染性,並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傳染病流行的過程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個要素,都無法造成傳染病的流行。詳細瞭解和預防一種傳染病,除了需要搞清楚這種傳染病的三要素外,還需要進一步搞清楚該傳染病在人體中發生、發展、傳播、診斷和治療方法,並研製出有效的預防性疫苗。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接觸多種微生物,其中有一些微生物由於本身特點或者經歷了適應性的突變進化過程,能夠進入人體細胞,並能夠在人體內完成全部或部分生命過程,成為可以感染人體的微生物。
這些可以感染人體的微生物裡,有一部分在生命週期過程中會對於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很容易導致宿主的死亡,它們不容易在人群中大規模播散,於是在歷史的進化過程中被自然選擇後清除掉;還有一部分微生物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卻不會導致宿主出現非常嚴重的症狀,更不會導致宿主死亡,於是就被留存下來,與人類一起進化,而且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變得對宿主的損害越來越小,於是能夠更長時間的在人體內留存,比如病毒,皰疹病毒等。另有一些微生物,它們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與人體間達到了互相適應,互不損害對方的共生狀態,甚至還會幫助宿主完成一些代謝功能,於是會被宿主選擇性的留存下來,如人類腸道中的一些共生菌。
由此可見,與宿主共進化時間越長的微生物,對宿主傷害往往越小。在一種微生物從一個宿主遷移到一個新的宿主中,往往會給新的宿主造成較大的傷害,如一些禽病毒,在禽類中低致病,但感染人體後會導致人體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和較高的死亡率。SARS冠狀病毒從蝙蝠向人群播散也是一個例子。
當然,一個病原體對人體的傷害,不能夠僅僅從致病力一個指標來評判。一個致病力很高的病毒,但是傳播能力不強,如果傳染源容易控制,便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流行。病毒感染狗或人後,幾乎會造成100%的死亡率,但是這種病毒不會透過空氣傳播,病毒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獲得了促進自己傳播的能力,如會導致宿主出現瘋狂和攻擊性。一個致病力不強但具有很強傳播力的病毒,一樣不容小視,比如病毒和-病毒,在沒有疫苗的保護下,易感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70-95%。而且,在大多數時候,傳染病的傳播力更為重要,比如一旦病原體在人際間建立很好的傳播能力,將很容易造成傳染病的大流行。所以,要較為全面的認識一個病原體對於人類的傷害性,需要從感染力,致病力,數量和變異性上進行綜合評價。
任何一個傳染性疾病都存在傳染源,傳染源是指病原體已經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
患者:這包括了急性感染者,隱性感染者或病原攜帶者。患者會透過呼吸,尿液,糞便和血液 (損傷或醫療)等方式排出病原體; 受感染動物:比如感染病毒的禽類,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感染弓形蟲的貓等。
傳播途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種病原體的傳播能力。常見的傳播途徑有:
呼吸道傳播:病原體會較為穩定的存在於空氣中的氣溶膠或飛沫,在其他個體呼吸入後發生感染,如、結核病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等。消化道傳播:人群透過食用或使用病原體汙染食物、飲水和餐具等獲得感染,如甲型肝炎,,和等。血液、體液傳播:這類病原體主要存在於病人的血液或/和體液中,透過使用被汙染的血製品、分娩、性交等傳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等。接觸傳播:病原體透過個體之間直接或間接接觸而獲得傳染,如,,流行性、等。能透過接觸傳播的病原體往往同時存在其他的傳播方式。蟲媒傳播:有些病原體可以感染吸血節肢動物,如蚊子,人蝨,白蛉和蜱蟲等,可透過這些蟲子叮咬不同個體而造成傳播。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和等。母嬰傳播:又叫垂直傳播,是胎兒在母體內或者在分娩過程中感染母體病原體的傳播方式,常見的傳染病有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易感人群是傳染病病原體的承接者,他們同時還起著傳染源的角色。易感人群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如沒有接種相應預防性疫苗的人群;免疫力低下,如患有基礎疾病或年紀較大的人群;較容易接觸到傳染源,如醫生,護士和從事動物養殖場工作的人群。
控制傳染病最高效的方式在於防控,由於在傳染病的三個基本條件中,缺乏任何一個都無法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所以對於傳染病預防也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控制傳染源:這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式。對於人類傳染源的傳染病,需要及時將病人或病源攜帶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離位置,暫時與人群隔離,積極進行治療,護理,並對具有傳染性的分泌物,排洩物和用具等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防止病原體向外擴散。然而,如果是未知傳染源,特別是動物擔任的傳染源,由於其確定需要流行病學的因果推斷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上得到充分的證據,有的時候並不是很容易得到確切結果,尤其是突發急性傳染病發生時,想要短時間內鎖定傳染源更是困難。不過,一旦確定傳染源後,需要及時採取高效的措施控制傳染源,以保證傳染源不會繼續將病原體向易感人群播散。切斷傳播途徑:對於透過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和體液傳播的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等,切斷傳播途徑是最為直接的預防方式。主要方式在於對於傳播媒介阻斷,消毒或撲殺。如對於汙染了病原體的食物或飲水要進行丟棄或消毒處理,對於汙染了病原體的房間或用具要進行充分的消毒,對於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在使用後要及時進行消毒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在蟲媒傳染病傳播季節採取防蚊防蟲措施等。同時,對於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預手段也是極為必要的,如促進靜脈注射吸毒人群對使用針具進行消毒,對會發生高危性行為的人群進行安全套使用的宣傳教育等。保護易感人群:保護易感人群也是傳染病預防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較為容易實現的預防方法。對於已經有預防性疫苗的傳染病,給易感人群接種疫苗是最為保險的方法,如嬰兒在出生後進行的計劃免疫,對於傳染科醫生,護士,從事傳染性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員和從事禽類養殖工作的人員等接種相應的疫苗。歷史上,人們利用高效的疫苗已經成功的攻克了,證明對於易感人群的保護在傳染病防治上起到了重要角色。對於沒有預防性疫苗的傳染病,對於易感人群的保護可以採取改善營養,加強鍛鍊等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的方式進行,必要時也可以採取對易感人群的暫時隔離。
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因素很多,這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如環境,氣候,社會經濟條件,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動,交通方式等等。隨著生物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傳染性疾病,人們已經擁有越來越高效的預防性疫苗和治療藥物,極大的提高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成功率。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型城市的產生,交通的便利,也使得傳染病的傳播越來越容易。為了更好的應對傳染病,特別是新型突發傳染病的發生,以世界衛生組織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全球突發傳染病預警和應對系統,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範圍,人們對於新發傳染病的應急預案和處置方式已經規範化和常態化,可以較為從容的應對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