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夫妻間易傳染這些病

avatar 雲亭殿下
2.5萬 熱度 A+ A-
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親密無間,殊不知在這種親密接觸中,一些疾病也可能乘虛而入,侵犯到愛人的健康。由於夫妻之間的接觸往往親密無間,從理論上講,除了(如淋病

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親密無間,殊不知在這種親密接觸中,一些疾病也可能乘虛而入,侵犯到愛人的健康。

由於夫妻之間的接觸往往親密無間,從理論上講,除了(如淋病、非淋病性、、、、、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外,其它各種經過呼吸道以及經過接觸可傳染的30多種疾病也都可能在夫妻之間傳播,但多數人由於注射過預防性疫苗或者在幼年時曾經感染過,使機體產生了抵抗力,從而對大多數疾病有免疫力,不容易發病。因此,夫妻之間平時較容易傳播的傳染病主要有:、丙肝、、、、傳染性型、流腦、急性出血性和感染性等。

那麼,朝夕相處的夫妻該如何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呢?健康的一方首先要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避免過度勞累,多吃一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當增加運動來增強體質。有的疾病(如乙肝)有預防性疫苗的,要及時接種疫苗;對有被傳染的可能但尚未發病的,要注射特異免疫球蛋白。具體到每一種傳染病,還應根據其傳播途徑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

性病:夫妻雙方都要潔身自好,避免婚外性生活,這是預防性病的最基本最有效辦法。夫妻之間一旦有人得了性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和治療,有的性病還需要夫妻雙方同時進行治療。此外,要預防艾滋病,性生活時一定要使用安全套。

呼吸道傳染病:當夫妻一方發生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結核、流腦、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應在第一時間將病人送到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對病人居住或停留過的房間,應及時開門窗通風,用臭氧或紫外線對房間進行徹底消毒;健康一方要接種流腦或流感疫苗,儘可能地減少對病人的探視,確需探視和陪護時最好戴上防護嚴密的口罩。

消化道傳染病:夫妻之間一旦有人得了、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細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瀉病等疾病,要及時將患病一方送往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避免接觸病人的排洩物;一旦不小心接觸了,要及時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接觸部位。健康一方可接種肝炎疫苗或傷寒疫苗,對病人用過的餐具和物品,要煮沸消毒或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或者乾脆丟棄;病人的衣物可用陽光照射或環氧乙烷消毒。

接觸性傳染病:夫妻之間有人得了乙肝或丙肝、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疾病後,健康一方應儘量避免使用患病一方的個人生活用品,如牙刷、浴巾、剃鬚刀等;要時刻保持手的衛生,勤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要用陽光或紫外線照射、或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患者用過的物品。

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分會秘書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主任郭軍指出,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夫妻病”,莫過於泌尿生殖系統或是面板感染性疾病。這類病大部分由病菌感染引起,病菌又會透過性生活傳播。即使發病一方經過治療痊癒,還可能被另一方重複感染。“曾經有個女患者,總是治了得,得了治,後來才發現,是因為丈夫,包皮垢裡的病菌透過性生活傳給妻子所導致。”

面板病。夫妻之間近距離接觸很容易讓、等面板病鑽空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面板性病科主任朱鐵軍教授指出,當一個家庭成員患上腳氣或時,由於在腳盆、拖鞋上有大量真菌寄生,時間久了,很容易造成其他人被感染。

乙肝、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性生活,很容易傳染給對方。

糖尿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成志鋒教授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了“夫妻糖尿病”受害者。常吃快餐、泡麵,運動少、常熬夜、壓力大都是主要因素。此外,肥胖、和等代謝性疾病的夫妻共患率也逐漸增多。

高血壓。家中做飯的人口味重,全家都會跟著吃得鹹,夫妻同得高血壓的機率自然會增加。此外,有研究發現,生活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高血壓,尤其是處於社會中堅力量的中年夫婦,表現更為明顯。

癌症。何裕民指出,消極對待生活、飲食結構不合理、環境潛伏著致癌因素等,是導致“夫妻癌”的重要原因。

失眠。大多數夫妻共同失眠的原因是由於生活不規律或長期心理壓抑、焦慮造成兩個人都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早醒的現象。而夫妻同床共被,只要一方睡眠差,勢必影響到另外一個人。

性功能障礙。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男科中心對1000餘名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及其配偶的性功能進行調查後發現,丈夫年齡在30歲以下的,約10%的配偶也有性功能障礙;30—40歲,這一比例上升到20.6%,而在40—50歲的人中,50%以上夫妻雙方都有性功能障礙。

腸易激綜合徵。主要表現為、、腹瀉及等胃腸功能紊亂,主要與精神因素,如焦慮、壓力和彼此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喜辛辣食物、愛喝咖啡、少吃蔬菜等有關。研究表明,夫妻間猜忌會導致雙方焦慮和抑鬱,容易造成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刺激胃酸過多分泌,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

參考

被忽視的十大“夫妻病” 生命時報 2010年6月8日

夫妻共同生活時需要防範四類傳染病 京華時報 2007年2月1日

 

釋出於 2021-01-0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