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女士前段時間老頭疼,在京城大醫院兜了一大圈子,也沒能確診。有的人說是血管問題,建議看神經內科;也有醫生說是頸椎不適引起的,去骨科吧……
現如今,不少患者在掛號臺閃爍的科室名面前,犯起了嘀咕,不知道該掛哪個科。要是掛錯了不僅意味著前面的辛勞白費,還有可能誤診。有哪些病容易讓患者走錯門呢?
80%疼痛科病人走錯門 像郝女士那樣的患者絕不在少數。7月2日,60多歲的王阿姨起了個大早,匆匆忙忙從北京市順義區趕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治她腳疼的老毛病。自2008年10月以來,9個月時間裡,她跑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軍區總醫院等,骨科、神經科、血管科、疼痛科、風溼免疫科等都瞧了個遍。在掛號臺前,王阿姨一臉無助地說,每個科室看的效果都不明顯,真不知道怎麼辦了。“在大醫院看病就像走迷宮,怎麼就有點撞大運的感覺呢?”年輕媽媽小張同樣被這個困惑困擾,每次去醫院,望著電子屏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血管科、心內科等科室名就暈頭轉向。
“掛錯號的現象確實越來越普遍了。”北京宣武醫院疼痛診療中心主任倪家驤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疼痛科是所有科室疾病中最易走錯門的,這類患者高達百分之八九十,不少病人甚至在其他科室看了兩三年才到疼痛科。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有個出現肛門及會陰部劇烈疼痛的女病人,看了婦科、消化科、普外科、肛腸科後,醫生都沒查到原因,後來被當成精神病在精神病院關了很長時間,幾年間花了十幾萬。而在疼痛科,只花了一萬多元便見效了。
在被稱為北京協和醫院掛號“第一難”的風溼免疫科,這種情況也很常見。該科主任張奉春表示,除了常見的等疾病外,近60%的病人走過彎路。他曾接過一個肺部有陰影的病人,這是一種血管炎非常典型的表現,卻被誤診為,做了肺部切除手術。他說:“掛錯號就走錯了門,走錯門往往意味著你難以得到及時、科學治療,是導致誤診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來說,在新發展的科室,這種情況相對嚴重。”
走錯門有四大原因
為什麼患者在醫院看病會走彎路呢?
本報記者採訪發現,這與患者、醫生、醫院設定、醫療體制等均有一定關係。
“我一進醫院肯定是直奔掛號臺。上次被熱水燙了,直接就掛科了,可沒想到應該掛面板科。”小韓鬱悶地說,當時真不應該自以為是,要是提前問一下導醫人員,或許就能避免浪費一天時間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表示,醫學是非常專業的,患者能感覺到的往往是不舒服,比如肚子疼、頭疼等一些症狀,但不同疾病可能會有部分症狀相似,要普通老百姓自行甄別不現實。此外,患者對醫生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這個問題。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內科首席專家晁恩祥說,有些病人為了求“保險”,同時在好幾個醫生那看同一種病,治療一兩次沒見效果就換醫院、換醫生、換科室。其實疾病的確診也需時間,像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看病方式,對於診斷很不利。
目前大醫院越來越細的科室劃分,增加了患者走錯門的機率。據晁恩祥回憶,在上世紀60年代,一般醫院只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四個科室,但現在隨便哪一家大醫院都有幾十個。張奉春也說,有些醫生只看本科室的病,甚至只看一種病,這對已確診的患者來說確實是好事,但對初診者來說容易走彎路。科室的細化是全球普遍現象,不過美國已開始重新重視綜合科室。
如果說患者第一次走錯門還能夠理解的話,很多人想不通的是,為何在看過醫生之後,還會出現第二、第三甚至更多次的彎路呢?“這裡面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疾病本身的複雜性。看病如同破案,碰上疑難雜症,醫生也需要一個一個偵破。二是中國的醫生沒有時間也沒有動力,去為不屬於自己科室的病人做甄別。”黃建始認為,大醫院的醫生每天看自己科室的病人都看不完,再想要他們幫著判斷哪個症狀屬於哪個科室,至少要問四五個問題,加上診斷越來越重技術,沒有檢查就很難下定論,這些原因都導致部分醫生沒有積極性。
“最根本的還是醫療體制問題。”北京協和醫院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國內病人一上來就去大醫院找大專家,看病前對自己的疾病基本上都是“蒙”的。這與國外有很大不同。雖然國外也存在看錯科室的情況,但多數屬於疑難雜症。這是因為患者看哪個科、上哪家醫院看,都有專業的社群醫師把關,並不需要自行判斷。
病人得學會看病
在不知自己該掛哪科的情況下,為避免走彎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鈕文異歸納出以下幾步:一是看病前多從權威的書上和網上了解相關資訊;二是先到社群醫院首診,到大醫院看病時嚮導醫人員詢問;三是掛號時,可以先掛綜合科室的號,如大內科、大外科、骨科、心腦血管科等,並聽從分診人員的安排;四是若始終不見效,就多問醫生幾個為什麼,提醒其有沒有可能是其他科室的疾病,並儘可能多地為醫生提供疾病症狀和相關資訊。
採訪中,專家們也為記者總結了幾種容易讓患者走錯門的病症。
頭疼。
倪家驤說,如果能感覺到血管一張一縮,可能是血管方面的問題,應掛神經內科;如果是長期放射性的疼痛、多位頸源性,應掛疼痛科;若是頭部外傷引起,不論有沒有出血,均應到神經外科就診。
腹痛。
北京朝陽醫院消化科主任郝建宇說,腹痛首先應看消化科,若是下腹痛且伴有陰道出血,或者是正處孕期,可能就得掛婦科;若是同時伴有尿頻、尿痛、尿急等尿道症狀,則可能是泌尿外科;部分癌症患者的頑固性腹痛屬於疼痛科。此外,胃食管反流症食管外症狀約有20%病人走錯門,因此若出現、等症狀,在其他科室久治不愈的,也可能需到消化科就診。
胸痛。
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郭詩東表示,如果胸口或胸前疼痛較固定,向內肩放射性疼痛,有壓迫感,且伴有心慌氣短等症狀,可能與心臟疾病有關,應掛心內科;如果是因等外傷導致的,在進行彎腰、側彎等轉位動作時疼痛加劇,可能屬骨科;若是有持續性胸痛,也可能是感染,屬面板科。由於心臟疾病較嚴重,因此出現胸痛應首先到心內科就診,透過心電圖等篩查。
腿疼。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齊強指出,腿疼易在骨科、風溼免疫科、血管外科等科室間混淆,多數屬骨科。若是膝關節、手關節等全身多處關節出現兩側對稱性疼痛,則多歸風溼免疫科;若小腿肚有腫脹,手指按壓會出現疼痛,則可能是深靜脈,應到血管外科就診。
牙疼。
北京口腔醫院預防科博士王鵬表示,大家都知道普通的牙疼應去牙科就診,但如果的另一側嘴和臉都會感到疼痛、鼻塞等,有可能是耳鼻部感染,應掛耳鼻喉科;若總在運動後出現,則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訊號,應掛心內科。牙科疾病與耳鼻喉科部分症狀較易混淆,有些智齒髮炎的患者會感到明顯的下頜角腫痛,上火、喉痛等,容易錯掛耳鼻喉科的號。
不過,諸位專家都強調,醫學是門非常專業的技術,憑藉自己難以準確判斷。看病是門大學問,最關鍵的還是學會去醫院看病。張奉春還表示,醫生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科室之間也得經常溝通,出診時多給患者一些指導時間。多數專家認為,徹底解決還得靠醫改,大力發展社群醫院,讓基層醫療機構起到疾病篩查作用,並建立嚴格順暢的三級轉診制度,讓患者願意去社群看病,並能依據病情及時得到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