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泣針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眶下元中點下方1分處。
簡易取法:瞳孔直下,當眼瞼緣與眶下緣之間。
進針方向:從前向後與額狀面成90°。
進針深度:直刺,囑病人眼朝上看,或施針者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眼眶下緣緩緩刺入,宜淺刺0.3-0.5寸,不宜提插;若深刺時,針尖應略改變方向,略朝內後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緊貼眶下壁刺入,針刺可達1-1.5寸;或刺入眼瞼皮下後,朝內眥方向眼皮橫刺(適用於眼輪匝肌痙攣)。
感覺及放射方向:酸在附近。
承泣穴位層次解剖
1.面板:極薄,有來自三叉神經第2支(上頜神經的分支眶下神經)分支。
2.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皮神經和麵神經顴支的分佈。血管較豐富,動脈為來自上頜動脈的眶下動脈的分支,靜脈則經眶下靜脈匯入眼下靜脈。
3.眼輪匝肌:位於上,下眼瞼皮下,屬於表情肌,其作用主要為關閉眼裂。此肌受面神經的顳支及顴支支配。
4.眶脂體:由填充於眶內器官如眼球,眼肌與眶骨脂之間的脂肪組織 構成,其作用宛如眼球的彈性軟墊,有緩衝作用。針刺入此層有空松感。
5.下斜肌:由動眼神經的下支支配。
6.下直肌:神經支配同下斜肌。
針刺承泣的作用主治
承泣穴位胃經起始穴,又是任脈,陽蹺,足陽明等三經交會穴,該穴可以疏風清火,祛邪明目,多用於治療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夜盲症,色盲症,瞼緣炎,結膜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眶下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痺等症的治療。
承泣常用配伍療法
1.配睛明,太陽,攢竹,陽白,絲竹空,合谷,風池,魚際,針刺瀉法或用三稜針點刺區域性近下眼瞼處出血,疏風清熱,涼血解毒,治療外感風熱之迎風流淚,胞瞼腫脹,瞼弦赤爛,羞明流淚,時有熱感等。
2.配行間,俠溪,睛明,太沖,針刺瀉法,清肝瀉火,治療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熱淚症等。
3.配睛明,太陽,合谷,內庭,委中,針刺瀉法,清瀉胃火,治療胃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目眥溢膿等。
4.配睛明,肝俞,太沖,腎俞,復溜,針刺補法,滋補肝腎,治療肝腎虧虛之夜盲,暴盲,近視,冷淚症,目翳,視瞻昏渺等。
5.配三陰交,合谷,足三里,針刺補法,補益氣血,治療氣血虧虛之夜盲,胞輪振跳,上胞下垂等。
6.配合谷,頰車,下關,地倉,四白,絲竹空,針刺平補平瀉法,通經活絡,熄風止痙,治療風邪入絡之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等。
承泣針刺時是閉眼還是睜眼
承泣針刺時可以閉眼亦可睜眼,施針時,用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眼眶緣緩慢進針,如果覺得閉眼轉睛不便,睜開眼睛是可以的。在針刺承泣時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要重視起來。
針刺承泣的注意事項
1.從眶下緣中點到眶下管,溝移行處距離平均為10mm,眶下溝的平均長度為16mm,因此當進針深度超過10mm(0.4寸)時,若針尖貼近眶下壁,既有刺入眶下溝,刺破眶下動,靜脈,導致嚴重出血的危險,因此深刺時針尖不可貼近眶下壁,要略朝眶尖方向。
2.本穴進針時靠近眶下緣,一般不致刺中眼球,若進針時未按壓眼球,或進針部位過於貼近眼球,則有可能發生此種意外。眼球壁外層鞏膜十分堅韌,刺中表層即有滯針感,只要進針不過快,不致刺穿。但應重視的是,在最易刺中的眼球左右橫徑最大處,也是鞏膜最薄的部位,僅有0.3-0.5mm,臨床上若有刺中眼球時,應及時轉科治療。
3.承泣深刺不應超過1.5寸。眼動脈伴隨視神經經視神經孔入眶腔,初位於視神經外側略偏下,以後轉至視神經上方,故深刺承泣時以損傷眼動脈。
4.承泣穴下面板肌肉淺薄,神經血管豐富,又有眼球,故艾灸不利於病情,且可能會損傷眼球,影響視力或加重眼病,故本穴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