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十幾塊錢就能早期發現腸癌

avatar 向松桑
2.8萬 熱度 A+ A-
●專家力推肛門指檢,十幾元錢就可以幫助發現70%的直腸癌●規範化治療是提高結直腸癌治癒率的關鍵,要謹防治療過度與不足醫學指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

專家力推肛門指檢,十幾元錢就可以幫助發現70%的直腸癌

●規範化治療是提高結直腸癌治癒率的關鍵,要謹防治療過度與不足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醫師潘志忠教授

4月15~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習慣的西化,近年來,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分居第三位和第五位。但同時,結直腸癌又是綜合治療效果非常好的,早期診治,治癒率高達90%以上。

如何早期發現腸癌?“我要‘鼓吹’肛門指檢,因為它實在是便宜又有效,十幾元錢就可以幫助發現70%的直腸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主任醫師潘志忠教授表示,同時規範治療也是提高結直腸癌治癒率的關鍵,要警惕治療中的“過度”與“不足”。

文/廣州日報記者馮馮

發病:久坐增加結腸癌發病風險

潘志忠介紹,結直腸癌是一種發病率快速上升的疾病,我國以每年4.2%的水平遞增,遠遠高於全球2%的水平。從惡性腫瘤的發病排位來看,結直腸癌的發病排位也在上升,在城市中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在上海、北京、廣州等特大城市中甚至上升到第二位,在香港地區甚至已經超過成為第一位。

潘志忠指出,結直腸癌的預防其實掌握在公眾自己的手中,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有效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飲食中應儘量避免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三高一低”食物,堅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少吃油炸、醃製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飲食,可以改善排便狀況,遠離結直腸癌。

另外,研究顯示,日常久坐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風險。

這是因為長期久坐,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迴圈不暢,可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這些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風險。

篩查:肛門指檢便宜又有效

資料顯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僅為7%,而早期患者的治療效果相當好,90%以上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就能治癒,不用化療。由此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提高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但事實上,我國結直腸癌的早診率不到10%,而在美國是25%,很多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

如何早期發現腸癌呢?潘志忠介紹,首先,大家要學習觀測排便發出的訊號,排便習慣與大便性狀的改變往往就是結直腸癌最先出現的症狀,如便次增加、、、大便帶黏液、膿血等,可能說明腸道出了問題。除此之外,若發現自己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異常也要引起重視,無明顯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亦應視為結直腸癌的警鐘,需儘快到醫院檢查。

另外,要重視體檢。“結直腸癌專科體檢,非常強調肛門指檢。”潘志忠介紹,因為肛門指檢非常簡單,沒有痛苦,費用低廉,而且對於診斷直腸癌又非常敏感,是發現直腸癌的利器。“臨床觀察發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透過肛門指檢就能摸到。”潘志忠說,很多直腸癌患者誤診為痔瘡的往往都是沒有做肛門指檢的,誤診率高達70%左右。究竟原因,是因為很多人怕羞不願意做檢查,“基本上單位體檢裡都有肛門指檢這一項,提醒大家千萬別忽視這一項,以免錯過早期發現腸癌的良機。”

另外,還需做大便潛血實驗,可以幫助發現消化腸道里面是否有出血,“建議肛門指檢和大便隱血檢測每年做一次,如果檢測結果是陽性,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腸鏡或者胃鏡檢查。假如腸鏡檢查結果是陰性,患者就可以三到五年以後再做一次腸鏡檢查。”潘志忠表示,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都應該做篩查,特別是一些高危人群,如家族有腸癌史的,有腸息肉史的,或者有過盆腔放療史、膽囊切除史、慢性病史的,更應該提高警惕,定期篩查。

治療:謹防“過度”與“不足”

潘志忠介紹,我國結直腸癌的治療水平跟美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體現在治療效果上,美國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65%,而我國以前是32%,現在雖然已經達到47%,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就是治療上不太規範,而規範化治療是提高結直腸癌治癒率的關鍵。

他介紹,目前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和生物治療。1期腸癌一般進行根治手術後不用化療。2期腸癌如果沒有高危因素,也可以只做手術不化療,對於有高危因素的2期患者或3期患者手術以後則要接受化療。高危因素包括腫瘤分化程度較差、腫瘤已經侵犯腸壁全層或術前有梗阻、穿孔等。4期(晚期轉移性)腸癌則需要進行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的綜合治療。

潘志忠強調,規範化治療的核心是要防止治療中“過度”與“不足”,規範的診斷、合理化療方案、適當的藥物劑量以及足夠的治療週期都至關重要,具體包括,手術切除範圍夠不夠?清掃淋巴結的範圍夠不夠?化療用的藥物是否規範?化療的療程是否足夠等。

他介紹說,臨床上發現,一些基層醫院的醫生由於知識更新不及時,在治療上仍不太規範,存在一些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的情況,如:對於1、2、3期的腸癌患者,不主張使用靶向藥物(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伊立替康等,這些藥物只能用於晚期腸癌患者,但事實上,有些醫院還在用,這些藥物不僅無效而且很貴,給病人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這就是過度醫療。還有一些早期的腸癌患者根治術後不需要化療的,也給予化療了,也屬於過度治療。另外,也存在治療不足的情況,如:本來3期患者是要化療的,但沒進行化療,或化療了但用的藥物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都屬於治療不足,這些情況都要警惕。

釋出於 2021-01-27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