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這種疾病,其早期診斷是很有必要的。這種疾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導致我們的後期治療無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那麼,具體來講,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有哪些意義呢?下面就給大家來說一下。
腦癱早期診斷一般是指生後0-6個月或0-9個月間的腦癱的診斷,其中0-3個月間的診斷又稱超早期診斷。超早期診斷多診斷為中樞性協調障礙ZKS當不能明確為哪一種型別腦癱或是不是腦癱時,只要有姿勢反應性異常,無論年齡為幾個月也可診斷為中樞協調障礙。但在臨床中純腦癱並不見,只佔20%左右。多數同時患有智力低下,癲癇等,因此腦癱的早期診斷實際上是腦損傷兒的早期的早期診斷,確切一點說是具有腦癱要素的腦損傷的早期診斷。
作為腦損傷的後果,以後究竟會發生腦癱,還是智力低下,還是腦癱加智力低下等,在腦癱的早期是難以區分的,從早期治療的角度,有統一診斷為腦損傷兒的必要。腦損傷兒又可分為智力低下的腦損傷和腦性癱瘓的腦損傷兒。如詳細檢查,認真分析還是可以區別的,如前所述:前者是以肌張力低,反應遲鈍為主,後者是以伸展反射亢進,姿勢反應性異常為主。對有危險因素的高危嬰兒,要及時全面檢查,以便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
早期診斷的意義就在於可以使患兒得到早期治療。過去認為腦癱是不治這症,但近年來各國學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除極嚴重者外,均可以治癒或正常化。Vojta本人收治的8個月以上的腦癱患兒207例治癒199例。治癒率為96.1%。
早期治療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腦組織在嬰兒早期0-6個月,尤其是在新生兒,尚未發育成熟,還處於迅速和生長髮育階段,而腦損傷也處於初期階,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時期的可塑性大,代償能力高,恢復能力強。
腦癱的早期診斷實際上是為腦癱的早期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就是在疾病初期,在異常姿勢和運動尚未固定化之前就要開始治療,這就有可能變不治之症為可治之症。這一點已被世界各國學者所證實,並且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但是腦癱的早期診斷只靠一般的神經學檢查是做不到的,必須在掌握小兒神經正常發育的基礎上,結合Vojat姿勢反射等特殊檢查才能做到。因此腦癱的早期診斷過程又是一個正確評價嬰兒神經發育的過程,這不僅有利於腦癱早期診斷,而且還可對兒童保健及優生優育提供神經學的方法及診據。
以上這些,就是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意義了。對於大多數患者朋友來說,要想將小兒腦癱進行有效治療,就必須要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有時候,治療就是這麼一個對疾病慢慢了解的過程。希望這些都能夠幫助大家早日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