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尿容易造成尿液反流,而有人推測,可能是由於尿液反流入前列腺而引起“化學性”的慢性前列腺炎。有很多成年男性透過B超檢查發現前列腺內有結石的存在,但在X線上不能檢出。而結石成分分析發現為尿液中成分而非前列腺液中成分。故推測前列腺結石的形成與尿液反流有關。感染後的結石可長期存在於腺體內,作為感染病灶不易消除。有人研究在前列腺切除前將炭粒粉溶液注入患者膀胱內,以後在切除前列腺標本中發現腺體及導管內有炭末;非細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膀胱內先注入炭粉溶液,3天后再進行前列腺按摩,可見前列腺液內有很多巨噬細胞含有碳粒;非細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患者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時,發現尿液反流非常嚴重,前列腺及射精管內均可見顯影。因此認為前列腺內尿液反流所造成的化學性因素,可能是非細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發病的重要原因。慢性前列腺炎跟憋尿有關幾天前,來自紅橋區的李某繼腰痠後,又出現了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迫不得已,他來到泌尿外科進行檢查,被告知患了慢性前列腺炎。醫生髮現,李某患病的原因竟是由於天氣寒冷,留戀暖和的被窩而憋尿到天亮,致使慢性前列腺炎發作。專家說,最近,像李先生這樣的病人為數不少,寒冷天,憋尿入眠是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天少喝水或夜晚長時間憋尿,都會導致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狀。專家介紹說,前列腺是男性比較“嬌貴”的器官。它護衛著人體生殖系統,能分泌抗菌因子,保護自身和尿路。但是前列腺處於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和直腸之間的十字路口,生長環境惡劣,又處於身體的末端,常受周圍病變的影響,如細菌的直接侵襲,以及其他病菌經血液或淋巴組織侵襲。這些病原體在前列腺中沉積,遷延日久,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就會發展成為各種前列腺疾病。在低溫環境下,前列腺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會顯著增強,使前列腺腺體收縮,造成慢性充血,導致尿道內壓力增加。憋尿又會讓膀胱過度充盈,壓迫前列腺,加重前列腺液的淤積,導致前列腺疾病發作,使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夜尿多、尿痛,會陰、睪丸疼痛等症狀。冬季預防慢性前列腺炎刻不容緩不少男人由於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保健,導致前列腺出現眾多問題。因此,男性朋友一定要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狀,一旦發現尿頻尿急、會陰部不適等症狀,就要及時找男科醫生求治。對於慢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而言,規範有效及時的治療尤為重要,明確診斷病情、個性化分型治療最為關鍵,否則容易導致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引發泌尿系統的其他併發症。慢性前列腺炎能否治好,關鍵是要“分型診療”。專家就是在精確的檢測下,明確前列腺疾病的型別,然後根據差異性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從而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前列腺問題其實很多與生活習慣有關,專家提醒男性朋友,生活中儘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菸、酒,減少誘發因素;不久坐,不憋尿,避免著涼;冬季要加強對前列腺部位的保暖,加強體育鍛煉,多飲水,透過排尿沖洗尿道來促進前列腺分泌物排出,來達到預防前列腺感染的效果。病因五、青少年主要以慢性慢性前列腺炎為多,雖然也會表現為尿急、尿頻、會陰部不適,但初期症狀一般不太明顯,患者可以耐受,因而容易被忽視。“越是不看病,越容易加重心理負擔,對病情更為不利。”該院泌尿外科李東醫生說,門診中常見到青少年因為患慢性前列腺炎而沮喪失落,他們擔心炎症會導致性功能障礙並損害生殖功能,殊不知慢性慢性前列腺炎本身對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響遠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嚴重,但焦慮、恐懼這些負面情緒的長期積累,反倒對勃起、生殖不利。對慢性前列腺炎不能忽視,但也不用緊張,最好的辦法是發現症狀及時就醫,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進行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和心理治療。和治療相比,預防慢性前列腺炎更重要。應多運動,多飲水,少熬夜,少憋尿,注意休息,避免菸酒和不良藥品,增強抵抗力。對青少年而言,遺精和適當的手淫有利無弊。
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下導致青少年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
1、包皮龜頭炎。不少男孩有包莖或包皮過長,沒有徹底治療或清潔不乾淨,就容易繼發尿路感染,比如包皮龜頭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炎症還會遷延到前列腺導致慢性前列腺炎。
2、血行感染。反覆的上呼吸道感染,或化膿性感染長期不愈,會導致抵抗力降低,炎症可能從區域性侵入血液,若此時前列腺的免疫力差,很可能繼發慢性前列腺炎。
3、先天尿道畸形。有些男孩患有尿道或輸尿管開口異常、尿道下裂、尿道瓣膜等先天性疾病,在包莖或包皮過長的狀態下無從發現。但因為憋尿導致尿道壓力大,可能造成尿液反流到前列腺,引起感染。
4、過度手淫。由於青春期男孩雄性激素增加,導致生理性的性衝動,同時,網路、廣告、雜誌等外界不良因素對他們產生不利的性刺激,可能造成過度手淫。而前列腺反覆充血,免疫力下降,往往會繼發慢性前列腺炎。
5、長期久坐。中學生學習任務重,長期久坐壓迫盆腔,會引起盆底神經肌肉功能失調,也會誘發慢性前列腺炎。
6、受涼。天氣不穩定,一會兒熱一會兒冷,反而更容易受涼。盆底受涼血液迴圈不好,對慢性前列腺炎也是一個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