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僅是大腦的助推器,心情的改良劑,還是美容護膚的佳品……因此,它成為人們餐桌的“常客”。然而,魚又可能受到重金屬的汙染,如何吃才能做到既安全又營養呢?
提示1:鱗片易聚重金屬
從相關實驗室的分析資料顯示,魚體內重金屬聚集最高的位置依次為鱗片、魚鰓、內臟、魚肉。所以,在處理魚的時候,應該首先將鱗颳去。對於一些“無鱗魚”如帶魚、鰻魚、金槍魚、魷魚、沙丁魚等,其實大多也有鱗,只是魚鱗已經退化至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這類魚的魚鱗同樣會有重金屬的殘留,程度也許並不亞於有鱗魚的鱗片,所以在食用前仍需用刀颳去。
建議:草魚和鯉魚等,在颳去鱗片後,魚身上還能看見一層淡黑色的外膜,可先用開水燙一下後,將刀刃豎起來將其刮下去。這樣的處理方法,除了能達到去腥的目的,還有助於徹底去除魚體表面的汙染物殘留。此外,為安全起見,不要去吃用魚鱗片製作成的食物如魚鱗粥等。
提示2:巧辨魚的食物鏈
不同魚蓄積重金屬的能力是不同的,這是由魚的食物鏈決定的。通常食草類魚的重金屬含量要低於食肉類魚,淡水魚的重金屬含量要低於海魚。食草類的魚如草魚、鯽魚、鯉魚、鰱魚等,肉質比較松嫩,魚刺相對較多,它們沒有食肉動物的牙齒,以海藻或水草為食,因此體內的重金屬主要來自水流和水中植物的汙染,人食用後危害相對較小;而另一類兇猛的“食肉性”魚類,因靠獵食其他魚蝦類生存而在體內會蓄積更高濃度的重金屬,這類魚的顯著標志就是有明顯的用於撕咬食物的利齒,如帶魚、石斑魚、墨魚等,當我們在處理魚腹時,很容易發現未消化的小魚小蝦。另外,海魚的重金屬含量常常較淡水魚含量更高。
建議:不要單純地從魚的個頭大小來判斷是否安全。雖然從單一品種而言,個頭小的魚在水域中生存的時間短,重金屬自然更少,但同時也要考慮養殖環境,同樣大小,來自高山湖泊中的小魚肯定比工業汙染區附近海域的小魚安全得多,而五年生的黃辣丁遠比一年生的草魚小,但其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恐怕要比草魚多。
提示3:切忌高溫和多油
如何做魚才最健康呢?其實很簡單,忌高溫和多油。在正式烹飪前,最好先用少許油將魚的兩面稍微煎一下,除了起到去腥的目的外,也有利於對魚體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譬如清蒸是營養流失最少的一種做魚方法,並且最有利於保持魚的低脂健康特色;其次是小火燉,可以保持魚中有益脂肪酸的穩定;再是紅燒,但要適當縮短油煎時間。
建議:儘量少做松鼠鮭魚、油炸帶魚等,因為魚中含有Ω-3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在煎炸的高溫下容易被氧化,從而失去對健康的保護作用。同時,煎魚用的油在高溫條件下,還會生成對心血管系統有害無益的“壞脂肪”即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
提示4:其他注意事項
用具要生熟分開:吃沒有加工熟透的魚蝦可能會感染上寄生蟲病,用切過生魚的刀、砧板直接切熟食、拌冷盤或水果,很容易被細菌汙染。
不可過量吃魚肉:魚肉蛋白質含量很高,過量食用容易導致、內火蓄積。
注意吃魚的頻率:專家建議一週3~4次,或是隔天食用,這樣即便存在重金屬汙染,也能給肝臟一定的排毒時間,且不會因攝入量過大而造成蓄積。此外,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出發,全面食用各種動植物,才有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