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結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在大城市,它已成為惡性腫瘤的“老三”,而且年輕人的發病率大幅度上升。更嚴峻的是,很多人發現結直腸癌時多為晚期,治療效果欠佳。專家提醒,當發現大便習慣改變或時,應警惕腸癌襲來,及早到醫院檢查。
早期症狀似“溼熱”
誤診率超過50%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影像檢驗中心、廣東省醫師協會放射科醫師分會在廣州聯合舉辦結直腸病變影像診斷研討會。在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常務副院長、結直腸外科專家蘭平教授介紹,在廣東,結直腸癌的患病人數逐年增加,不過,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多患者常把大便改變當成溼熱或,等到症狀特別明顯,才到醫院就診。腸癌誤診率達50%-80%,許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術治癒的機會。因此,蘭教授提醒,出現以下情況時,就應考慮腸癌的可能,及早到醫院排查———
1、腹部持續不適、隱痛、;
2、大便習慣改變,出現或,或者兩者交替出現;
3、便血或黏液便;
4、原因不明的或體重減輕,又或者出現。
檢查不用害羞
肛檢可篩查直腸癌
腸癌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0%-95%,但我國早期腸癌的臨床診斷率始終徘徊在10%-15%,超過80%的病人確診時,疾病已發展至中晚期,晚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
那麼,如何能夠發現早期的腸癌呢?蘭平教授指出,在我國,直腸癌80%以上在距離肛門8釐米以下發生,很容易透過直腸指檢發現。蘭平教授稱,這種方法簡單可行,醫生能觸診距離肛門8釐米內的直腸,可以當做直腸癌常規的篩查辦法。
但在臨床上,不少人特別不接受這種檢查方式,一是覺得檢查難受;二是醫生檢查肛門,覺得不好意思。所以,肛門指檢這一篩查直腸癌的方法在臨床上很難得到普及。蘭平教授說,其實完全不必介意。
另外,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拉黏性血便、慢性便秘或腹瀉的人群應做結腸鏡,篩查腸癌。
病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在我國,腸癌在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60歲,患者平均年齡比歐美國家提前12歲-18歲。蘭平教授指出,如果能儘早進行篩查,也許就可以多活30年。可以說,腸癌的早診早治特別重要,病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據統計,原位癌(極早期)5年生存率在94.1%,區域性癌變(1期)為84.6%,而遠期轉移,比如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5年生存率下降到5.7%。
目前,治療腸癌的方法以手術為主,配合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但是腸癌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在實施治療方法之前,都應該明確其病情分期和型別。中山六院影像檢驗中心首席專家梁碧玲教授認為,在制定腸癌的治療方案前,除了腸鏡檢查外,影像學檢查也很重要,比如CT對結直腸癌的診斷、分期、有無淋巴轉移及向外侵犯的判斷有重要意義,而MR在判斷結直腸肛管癌浸潤擴散範圍、正確分期較CT優越。
總之,只有規範、合理、科學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才是腸癌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
腹瀉常用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