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腫瘤的一種,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我們一般所謂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綿狀血管瘤。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數發現於成年人,多見於30~~60歲,女性多於男性。以前認為單個居多,自從超聲顯像問世以來,所觀察到的常為多個。肝左右葉均可發生,以右葉較多見。診斷時可輔助檢驗甲胎蛋白、癌胚抗原。B超不能確診,進一步可做增強CT。
肝血管瘤的常見檢查包括:
1、B超 超聲檢查價格便宜,簡便易行,普遍率高,無創傷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覆動態觀察病灶變化,獲得更多的資訊,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 超表現多為高回聲,呈低迴聲者多有網狀結構,密度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晰。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葉狀,內部回聲仍以增強為主,可呈管網狀,或出現不規 則的結節狀或條塊狀的低迴聲區,有時還可出現鈣化高回聲及後方聲影,系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機化或鈣化所致。
2、造影超聲 近年來,造影超聲在肝臟佔位的鑑別診斷中的作用逐漸被廣大醫生所認識。對影像學表現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慮選擇性採用肝臟造影超聲檢查。典型的血管 瘤超聲造影表現為動脈期於周邊出現結節狀或環狀強化,隨時間延長增範圍逐漸向中心擴充套件,此擴充套件過程緩慢,門脈期及延遲期病灶仍處於增強狀態,回聲等於或高 於周圍肝組織,這種“慢進慢出”的增強特點與螺旋增強CT類似。有報道造影超聲對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達100%、87%、94%。
3、螺旋增強CT CT平掃檢查表現為肝實質內境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病灶,少數可為不規則形,CT值約30HU左右。動態CT或螺旋CT多期對比增強掃描多數具體 典型表現:在快速注射對比劑後20-30s內,動脈早期病灶邊緣出現結節狀強化,增強密度高於正常肝臟的增強密度;隨著時間的延長,在注射對比劑後 50-60s,即進入門靜脈期增強,對比增強灶相互融合,逐漸向病灶中心推進,強度逐漸降低;數分鐘後延遲掃描,整個腫瘤均勻增強,增強密度也繼續下降, 可高於或等於周圍正常肝實質的增強密度,整個對比增強過程出現“早出晚歸”的特徵。部分海綿狀血管瘤,延遲掃描時腫瘤中心可有無強化的不規則低密度區,然 而腫瘤周圍部仍顯示這種“早出晚歸”的特徵。
4、MRI MRI檢查T1加權呈低訊號,T2加權呈高訊號,且強度均勻,邊緣清晰,與周圍肝臟反差明顯,被形容為“燈泡徵”,這是血管瘤在MRI 的特異性表現。MRI 動態掃描的增強模式同CT。當CT和MRI的特徵性徵象已明確診斷時,則不必再行其他價格昂貴或有創檢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檢。
5、其它 肝穿活檢準確率低且可導致出血,肝動脈造影為有創檢查,多無必要。近年來出現的全身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對於排除代謝活躍的惡性腫瘤有一定價值。
溫馨提示:肝血管瘤缺乏明顯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為現有診斷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統計報道提示肝血管瘤B超確診率為57.0%-90.5%,超聲造影為94%,CT為73.0%-92.2%,MRI為84.0-92.7%,肝動脈造影為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