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女性結婚的目的是尋找終身的長期飯票,那麼這樣的觀點有沒有道理呢?西方的研究也認為婦女擇偶時對男子特徵的偏好是以其狀態和資源的掌握相關的。1979年,Donald Symons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撰寫的里程碑式的書《人類的性進化》,他的研究強烈支援婦女的性的進化:她們為了交媾的性適應性選擇的基礎是非遺傳物質資源的質量和男人所具有的服務性的質量。
婦女透過性選擇獲得男人提供的物質資料和服務的這一觀點修正了婦女失去動情期原因的觀點。在這一時期丟失的動情期,典型地關係到“隱蔽性排卵”(雖然我們強烈反對,這些現象之間是有很重要的區別的),正如反映在婦女在月經週期裡她們的性行為或婦女對男子的吸引力缺乏顯著的改變。缺乏有目的的排卵的訊號(也即性的腫脹)。(研究人員常常把諸如乳房依然是隱秘排卵的其他女性特徵包括進來)作為一個適應性的解釋,Simons(1979)提出婦女透過隱秘性排卵能夠在整個月經週期裡獲得來自男子的物質利益,而不僅僅是在具有受精能力時,而男子則熱衷於獲得接近伴侶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只要男子不對女性是否處在具有生育力的時期具有歧視的話,他們就會盡量接近女性且不受女性生育力的影響,而女性在沒有生育力的時候很可能對性不感興趣)。
Simons認為婦女接受性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精子,而更是設計來為了給自己和子女獲得更大的利益,那麼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隱蔽性排卵就將取得一個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婦女在非生育期的性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從男性那裡得到非遺傳性的物質利益。在隨之而來的1/4世紀裡,研究表明,非人靈長類的雌性之所以會出現與多個雄性伴侶發生亂交性關係的目的在於搞亂親子關係,以避免雄性對後代不好。所以它們的性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受孕,而是具有多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