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的發病率一般都是男性偏多,各個口腔癌的爆發年齡段一般都是40-70歲之間。這些人群中,如果出現長期的口腔潰爛,經久不愈的潰爛,或因吸菸過多等原因而致口腔粘膜區域性變白、角化,或已成白斑者,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唇癌:多數發生在下唇的中、外三分之一的部位。病人的病史裡最重要的一項症狀是“水皰”。並且有反覆結痂的情況,隨後出現一個淺表的出血潰爛。潰瘍型者因向外組織深入浸潤,周圍硬結比較重,這一過程可長達數年。乳頭狀型者向嘴唇的外面生長多呈翻花狀,其周圍硬結較輕。口唇癌生長慢且無痛感。
舌癌:多發生在舌前三分之二與舌後三分之一交界處的邊緣部位。有的起初像一包塊,以後變潰瘍。舌癌早期不疼痛,僅僅吃飯時有不舒服的感覺,以後逐漸出現疼痛,而且可以反射到同側耳部。病變周圍出現硬結,生長較快。頰癌:好發在上下牙咬合線相對頰粘膜處,靠近口角處臼齒後區。開始為潰瘍,容易出血,有輕微疼痛,早期周圍無硬結,但是長得快,並且向深層組織浸潤。頰粘膜出現白斑也是常見癌前病變。
齦病:多見於下頜磨牙區。早期為完整牙區或殘牙逐漸鬆動疼痛。牙根周圍的牙齦出現“潰爛”、流血、有臭味,拔牙、消炎治療無效。
顎癌:多發生在硬顎後區磨牙部。開始就成為潰瘍,以及逐漸侵犯到牙周圍,使它鬆動疼痛。口底癌:多發生在舌繫帶的一側或中線兩側舌下區口底粘膜上。早期為口底潰瘍,逐步可發生疼痛、流涎、舌活動受限、吞嚥困難和語言障礙。
涎腺癌:涎腺包括頜下腺和腮腺。頜下腺在下頜骨側面下方,這種癌比較多見,早期出現包塊,邊緣不整齊,常有自發痛,生長快。腮腺癌比頜下腺癌發病率低,除了具有頜下腺癌症狀外,早期還出現口眼歪斜等面神經受害現象。
上頜竇癌:早期不易發現,但以後可能出現鼻塞、鼻出血及一側鼻分泌物增多等症狀。如向下發展,可使上牙鬆動和疼痛;向上發展,則可使眼球突出,有時發生上唇麻木感;向後方發展,可導致張口困難。
以上是關於口腔癌的識別防治,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為了防止疾病的發生,對疾病的瞭解和對疾病的預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口腔癌前期的病變或早期癌比較容易發現,如果能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