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璞 金陵晚報記者 朱菁菁
春天天氣好,人們都想出去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也是好的。不過,骨科專家提醒市民,在外出走走的時候,不妨也注意下自己和身邊人的走路姿勢,因為這也許已經將你的健康狀況都暴露出來啦。
小朋友走路像鴨子? 趕緊去醫院
小朋友外出蹦蹦跳跳,爸爸媽媽最擔心的是他們會不會摔倒。但是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王睿說,爸爸媽媽更應該優先看下小寶寶是怎麼走路的。
比如說有的小寶寶,走路的時候就像只小鴨子,搖搖擺擺、萌態可掬。但這種步態絕對不是好事,因為它意味著寶寶可能生病了,一種叫做小兒的常見病。
“在小寶寶的骨科疾病裡,先天性算是一種很常見的先天畸形。現在由於兒保工作越來越細緻,很多寶寶還沒到學步的時候就已經被診斷出來了,不過仍有一些寶寶是在學步後暴露出來。”王睿說,這種步伐的特點就是走路時軀幹兩側搖擺,透過抬高骨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因此特別像鴨子。以小寶寶多見,老人有時候也會出現。不過和小寶寶不同,老人出現這種鴨子步伐,就要檢查是不是和肌肉或者神經系統有關。
此外,小寶寶的搖擺步態還可能與進行性肌、嚴重的“O”形腿等疾病有關。這都是需要及時去醫院看看的。
成年人走路腰腿疼? 快分析一下
中青年人隨著常年的走路、奔跑,以及長期的伏案工作,往往出現許多的關節、脊柱問題。當他們外出行走時,也會出現各種異常,外人看來或許不明顯,個人主觀感受卻很強烈。
“如果走路走得還好,但感覺到一側屁股疼,特別是有一個明確的痛點。嚴重時走路也會有點扭曲,這種要優先考慮的是,多半是腰椎問題。”王睿說,另外,腰椎問題還會引起一種“拖行”步態。這種人往往腰椎問題已經比較嚴重,走路的時候不僅疼痛乏力,走遠了一側更沒力氣,所以就會拖著一側腳步前行。
如果剛開始走路的時候有點關節疼,走一會兒後疼痛緩解,但走遠了又開始疼,那這多半是骨性。另外,骨性關節炎最典型的步態出現在爬樓梯時。“正常人爬樓梯都是直接一步一個臺階,但如果是嚴重的骨性關節炎,就必須先上一隻腳,然後把另一隻腳也挪上去,才能繼續下一個臺階。這種爬樓梯的獨特步態,在骨性關節炎患者身上特別容易出現,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所以如果發現你或者家人爬樓梯變成這個步態,那麼趕緊去看骨科吧。”
另外,中青年人有時候也會有走路不穩的情況,這時候一定要問下當事人的感覺。如果走路不穩,當事人又覺得整個人就好像在踩棉花一樣,那麼這種步態意味著他的頸椎可能出現問題,而且影響到了脊髓。由於脊髓是我們重要的神經中樞,如果受到壓迫、損傷,就會引起肢體運動的嚴重問題,所以一定要儘快就醫,如果確診得儘快手術。
老年人走路太慌張? 小心帕金森
老年人的步態講究就更多了,除了上面關係骨性關節炎的“爬樓梯步態”,以及關係頸椎的“不穩步態”,老人還會有一些奇怪的走路姿勢。
“高抬腿步態”顧名思義,就是走路總是高抬腿。這其實是腰椎病變影響到腓總神經所致。“我們正常人走路時,抬起的那隻腳腳尖是懸空的,但如果腓總神經受損,就無法有效控制腳尖,這時候腳尖就會因為重力自然下垂。這樣走路很容易被絆倒,為了自我保護,當事人走路就會不自覺地高抬腿。”王睿解釋,此外還有一種“慌張步態”在老年人中也經常出現。這種步態走起來特別慌慌張張的,感覺有點剎不住,總往前衝,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帕金森疾病。
另外,如果老人走著走著就開始拖著一條腿“跛行”,那麼除了要考慮腰椎的問題,一定要警惕是不是血管問題。“老年人容易有,嚴重的血管病變一旦發生在下肢,引起下肢血管狹窄,就會形成一側腿部發冷、無力,走路單側跛行。”王睿說,當然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更糟糕的是,一旦下肢血管嚴重狹窄甚至完全梗死,就會引起下肢缺血、壞死,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甚至致死。所以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而且除了骨科還要考慮去血管外科檢查。
有的老人沒有飲酒,走路卻像醉漢,這種“蹣跚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也需要及時就醫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