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倉針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口角水平外側延線與鼻唇溝延線的交界點。
簡易取法: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是穴。
進針方向:取側坐或側臥位,向頰車方向透刺,或向迎香穴透刺。
進針深度:向頰車透刺1.5-2.5寸(治療面癱);向迎香穴透刺1-2(治療三叉神經痛)。留針20分鐘。艾條溫和灸5-10分鐘。
感覺及放射方向:區域性或半側面可有酸,脹,痛感。
地倉穴位層次解剖
1.面板:由頰神經和眶下神經分佈,頰神經是三叉神經第3支(下頜神經)的分支,其在頰肌的外側面與面神經的頰支交織,發支分佈於頰部面板,頰粘膜和上頜牙齒,眶下神經是三叉神經第2支(上頜神經)的終支,經眶下孔穿出面部後,分佈於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面板。
2.皮下組織:有上述神經和麵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面動脈是頸外動脈的分支,自咬肌前緣越下頜骨下緣至面部,經口角外側,過鼻翼迂迴向上到眼內眥,改稱內眥動脈,沿途發出下唇動脈至下唇諸肌;上唇動脈至上唇,鼻中隔前部和鼻翼;臂外側支至鼻翼和鼻背。
3.口輪匝肌:位於口裂周圍的口唇內,上至外鼻,下至頦結節的上方,為橢圓形的扁肌,受面神經的頰支和下頜緣支支配。
4.頰肌:位於面的深部,為一長方形的扁肌,受面神經的頰支支配。
針刺地倉的作用主治
地倉穴位足陽明胃經穴,併為該經與手陽明大腸經,陽蹺脈相會之處,有祛風扶正,通經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小兒流涎諸症。
地倉常用配伍療法
1.配翳風,太陽,下關,頰車,合谷,針刺平補平瀉法,祛風通絡,治療風邪入中之口眼歪斜。
2.配合谷,承漿,頰車,針刺瀉法,理氣通滯利竅,治療風邪入絡之口噤不開,唇緩不收,流涎等。
3.配太陽,魚腰,陽白,四白,針刺平補平瀉法,疏風通絡,治療風邪外襲之眼瞼瞤動。
4.配頰車,下關,合谷,內庭,針刺瀉法,祛風清熱,通絡止痛,治療風火頰腫,面痛,胃火痛等。
針刺地倉注意事項
1.施針透刺頰車時,應注意掌握平刺角度,如果角度過大而近於斜刺,則有可能刺破面頰內部而刺入至口腔中。
2.地倉不宜艾炷灸,因穴位處面板肌肉淺薄,穴區附近有面動,靜脈,直接灸可能會損傷血管,引起面部面板損傷,因此應慎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