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在一些疾病的檢查上,越來越多的人選用的是ct診斷,尤其是高血壓性腦出血,因為這種檢查,能有效地瞭解病情的體徵,以及病情的範圍,頭像非常的清晰,而且就會特別的經濟,下面介紹文章就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CT診斷。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又稱腦溢血,高血壓性腦出血是在高血壓病伴發的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由於血壓驟然升高引起小動脈破裂所致的腦內血腫。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基底節,其次是丘腦、腦幹和小腦。基底節出血常侵入內囊或外囊。腦內血腫可破入鄰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引起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積血。起病常較突然,迅速出現偏癱、失語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其症狀和體徵與出血部位有關。腦出血的CT檢查,對確定出血的診斷極為重要。可以鑑別梗死與出血,且一目瞭然。
CT可顯示出血的部位、體積大小,如殼出血、外囊出血外側型出血可早期建議手術治療,預後良好。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收治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6歲,殼核出血37例,丘腦出血5例,大腦半球皮質出血8例,單純腦室出血5例,小腦出血6例。1.2掃描方法病人仰臥,橫斷軸位掃描,頭擺正,使頭正中矢狀面與身體長軸平行,瞳間線與矢狀面垂直,以聽眶上線為基線向上掃至頭頂。層厚8~10mm,層距10mm,窗技術:WW=100~120,WL=35左右。對腦幹出血有疑問時,追加2.5mm或5mm薄層連續掃描1~3層。2CT表現一般CT平掃即可診斷腦內血腫的部位、大小、數量、佔位徵象及是否破入腦室,並可反映血腫演變的病理過程。
主要表現為血腫本身影像,周圍腦組織變化和佔位效應。依病期不同,表現各有差異。2.1急性期CT能確定腦內血腫的位置、大小、破入腦室情況,有助於臨床確定治療方案。腦實質內的新鮮血腫CT表現為均勻一致的高密度區,邊界清楚,平掃時CT值為50~80HU,血腫周圍常有一環形低密度影,典型的形狀多為腎形該部位血腫可以內囊為界分為囊內和囊外兩類,囊外類又可分為囊水腫受壓和內囊截斷損傷兩類,也可有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是血腫壓迫周圍腦組織引起的缺血、壞死和水腫所致。一般高血壓性腦出血好發部位在基底核區、皮質下區、小腦和腦幹,血腫周圍有低密度壞死水腫帶環繞,並可見鄰近腦室、腦池受壓變窄和中線結構移向對側等佔位表現。血腫的密度在出血後3-4h最高,以後隨時間推移,血腫內血紅蛋白分解,密度逐漸減低,這種變化從血腫周邊向中心發展,但因血凝塊的大小不變,佔位效應並不減輕。有時可出現對側側腦室擴大或梗阻性腦積水。若血腫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中,則表現為相應部位的高密度影。積血量大時,則可見高密度的腦室、腦池、腦溝鑄型。急性期腦內血腫破入腦室內表現為腦室出現高密度影,量少時與正常腦脊液形成液液平,量多時呈均一的高密度改變,稱腦室鑄型。
破入蛛網膜下腔時表現為腦溝、腦裂、腦池內有邊界模糊的密度增高影,如果沿大腦鑲或小腦幕分佈時可僅表現為大腦旅增寬,密度稍高或小腦幕處密度增高。對於形狀較規則的血腫,CT能估計其出血量的多少,即出血量ml=血腫長徑寬徑高徑/6。2.2吸收期由於血腫內的紅細胞及蛋白質逐漸被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透過滲透作用進入血腫,表現為血腫的高密度影從周邊開始逐漸減低,體積縮小,CT值逐漸降低,血腫邊緣模糊,周圍低密度區增寬,佔位效應逐漸減輕。血腫變為等密度或低密度灶,若為等密度血腫時,增強掃描可見血腫周圍環形強化,對診斷有較大意義。
總而言之,透過專家為我們講解了一系列有關,高血壓性腦出血的CT診斷的相關知識以後,一旦患上這種疾病,我們從思想上應該重視,多配合醫生的檢查,把病情的範圍瞭解清楚,再進行系統的規範治療,往往給患者節省了不少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