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治療小孩子尿床的方法概述

avatar 六陽天恩
2.7萬 熱度 A+ A-
尿床是一個比較讓人困擾的事情,面對遺尿症這個麻煩,家長們應該積極尋找治療方法,讓孩子能夠擺脫這個麻煩。為了幫助大家,下面就給大家提供一個治療方法的概述,一起來看

尿床是一個比較讓人困擾的事情,面對遺尿症這個麻煩,家長們應該積極尋找治療方法,讓孩子能夠擺脫這個麻煩。為了幫助大家,下面就給大家提供一個治療方法的概述,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育有限,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所以家長儘量隨孩子天性,讓他們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過於著急訓練孩子上廁所,因為過早訓練可能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不過,在寶寶還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家長看到他們尿溼或排便弄髒褲子,就應有意識地告訴他:“寶寶尿了”、“寶寶大便了”,以培養其理解能力。

第二階段1歲半—3歲,進行行為指導。

寶寶長到1歲半以後,一般都能靈活坐、站、行走、蹲、起了,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從生理上看,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 “存”與“放”;從心理上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瞭解去廁所是什麼意思。因此,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

家長要仔細觀察,發現寶寶在遊戲時突然不動了,或在活動中突然用手摸著腹部、出現哭鬧等情況,就說明可能是有了尿意。這時,家長可以把寶寶帶到廁所,指著便盆問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寶寶點頭,家長便可以教孩子脫下褲子,蹲下自己解決。如果寶寶順利完成排便,要給他鼓勵和稱讚;如果寶寶一時沒控制住,弄髒褲子,家長也不要大聲責備,以免讓他們產生挫折感。若是寶寶有了尿意,又一時排不出來,家長可以試著開啟水龍頭或口頭髮出“噓噓”的聲音,用這種輔助效果幫孩子排尿。

1—3歲的孩子,由於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一般以行為教育為主,即以示範性動作讓寶寶模仿。比如大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廁所,讓孩子學著模仿。家長在發現孩子尿溼褲子後,不要立即給他換,因為這很容易給孩子一種誤導,以為解決排便的辦法就是這樣。應該把孩子帶到便盆前,指著便盆告訴他要怎樣解決。

一般來說,3歲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所以這段時間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儘量避免弄溼床鋪,但不能刻意要求他們不尿床。比如,睡覺前,不要讓寶寶喝大量的水或吃過多的水果;夜裡固定給寶寶把1—2次尿。如果用尿不溼,則要按固定時間看一下尿不溼的情況。

第三階段3歲以後:讓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歲後,家長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後延,先半小時,再1個小時、2個小時。這樣能夠慢慢鍛鍊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使他們逐步改變,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當然,如果過了五六歲還是尿床,就應去醫院檢查。

小孩子出現尿床,家長們的處理方法一定要對,不能一昧的責罵。遺尿症並不是一個太過麻煩的問題,只要大家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去治療,也是很容易能夠將之解決的。祝願大家都能幫助孩子擺脫這個麻煩的問題。

釋出於 2021-02-09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