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和居家觀察的區別
1、意思不同
居家自我觀察是使用隔離手段居住在自己家中進行醫學觀察。
居家隔離主要針對乙類傳染病進行的隔離措施。
2、接觸不同
居家自我觀察是密切觀察,但不限制活動,並沒有和外界完全隔離開來,一般以大範圍的鄉鎮為主。
居家隔離是對疑似病例完全與外界隔離,只有專職的人員消毒後方可入內,做好院內感染控制工作。
3、程度不同
居家自我觀察程度輕,居家隔離程度重。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低風險地區主要採取的是居家觀察;而居家隔離則是一些密切接觸者,從中高風險地區出入過的可疑新冠病毒感染者,其發病機率更高。
居家隔離和居家觀察哪個嚴重
居家隔離更嚴重一些。
居家隔離全稱叫作“居家醫學觀察”,指對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中高風險區域返回人群、出院後的患者和解除隔離後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其他經專業人員評估無法集中醫學觀察的人員所實施的醫學健康管理。居家隔離對環境與設施有一定要求,現場綜合評估後達不到要求的,可轉為集中醫學觀察,執行期間需要單獨居住,不能外出,隔離政策是“一人一戶或一家”,也就是居家隔離物件和非居家隔離物件,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裡。
而居家觀察是指在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的監督指導下,進行一種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報備健康監測,非必要不外出,確需外出,從對本人、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出發,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出行,同時避免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與避免進入公共場所等人群聚集或空間密閉場所。
可見居家隔離會比居家觀察要求更加嚴格,所針對的人員感染的機率也更高。
居家隔離和居家觀察的細則
居家隔離細則
1、居家隔離觀察人員至少保證“一人一間”居家隔離,條件允許儘可能“一人一戶”居家隔離。本人不願意居家隔離或無居家隔離條件的,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居家隔離期間禁止外出。
2、居家隔離的房間儘量選取房內配有單獨衛生間的獨立房間或通風條件較好的房間單獨居住。
3、居家隔離期間家庭成員間避免接觸,保持房門隨時關閉,不隨意離開隔離房間。必須離開隔離房間時,提前告知其他家庭成員迴避或儘可能保持1米以上距離,先戴好醫用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後再出房門。口罩變溼、變形、汙染時,必須立即更換。
4、在日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開窗通風時房間內人員注意保暖,避免使用中央空調。
5、實行分餐制,在各自的隔離房間進食、飲水,不共用餐飲器具或其他用品。餐具消毒可採用煮沸15分鐘或蒸20分鐘。
6、杜絕共用牙刷、香菸、餐具、飯菜、飲料、毛巾、浴巾、床單等。
7、儘量不共用衛生間,必須共用時應分時段使用,衛生間必須通風,對於沒有窗戶的衛生間,應開啟排氣扇。馬桶沖水時必須蓋上馬桶蓋,用後用消毒劑消毒座便器、沖水按鈕等人體接觸的物體表面。
8、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衣服掩住口鼻;口鼻分泌物應用紙巾包裹後丟入帶蓋垃圾桶內;隨時保持手衛生,飯前便後、咳嗽或打噴嚏後、佩戴口罩前後和收拾垃圾後,應當及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水清潔雙手。垃圾處理專人收、專人運、專門處置。
居家觀察細則
1、觀察物件應單獨一戶居住,通風良好,不得與家人(非居家健康觀察人員)同住一戶。觀察物件如需照護,應儘可能減少照護人數,並由身體健康無慢性病的人員承擔照護工作。觀察物件和照護人員均須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連續使用4小時需更換,如口罩溼潤需及時更換。
2、落實健康監測工作,觀察物件每天早晚2次檢測體溫,並報告村(社群)管控責任人。若有發熱(體溫≥37.3℃)、乾咳、乏力、嗅覺和味覺減退、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報告村(社群)管控責任人。
3、咳嗽或打噴嚏時用來捂住口鼻的材料可直接丟棄,或者使用之後正確清洗。
4、推薦使用含有效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消毒劑,及時清潔、消毒經常觸碰的物品。
5、居室應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照護人員要做好日常清潔衛生工作,注意食品衛生,防止其他感染。
6、觀察物件和照護人員要做到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觸,不得直接用手擦拭口鼻、眼睛。
7、觀察物件與照護人員要分別就餐,不得同桌共餐,不得混用餐具及個人洗漱用品。
8、觀察物件的日常生活用品應單獨清洗消毒,產生的生活垃圾可在消毒後按日常生活垃圾處理。
9、觀察物件排便後,應在馬桶內投入常用消毒劑,蓋上馬桶蓋作用半小時以上後放水沖掉,隨後徹底清洗雙手。
居家隔離和居家觀察家人能外出嗎
根據情況決定。
1、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如果選擇與家人住一起的話,那麼家人也會被要求按照相關的隔離標準執行,非必要不外出,也就是說沒有特殊情況下都是不允許外出的。
2、若是居家隔離和居家觀察期間自己沒有和家人住一起,而家人也沒有外出史,不屬於密切接觸者的話,那麼家人的出行就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下可以外出,如戴好口罩,距離他人一米遠等。
但個人外出時最好控制活動範圍,不參加會議、會展、旅遊、聚餐等聚集性活動,不進入學校、養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機構,不進入影劇院、歌舞廳、浴室、網咖等室內密閉場所,不開展線下教學、培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