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登革熱診斷方法

avatar 墟散思宸
2.8萬 熱度 A+ A-
針對登革熱具體的診斷有以下依據和方法:一、流行病學資料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針對登革熱具體的診斷有以下依據和方法:  一、流行病學資料  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二、臨床表現  凡遇發熱、皮疹、骨及關節劇痛和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本病;有明顯出血傾向,如出血點,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試驗陽性,血液濃縮,血小板減少者應考慮登革出血熱;在本病過程中或退熱後,病情加重,明顯出血傾向,同時伴周圍迴圈衰竭者應考慮登革休克綜合徵。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確疹和新疫區的確定,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  三、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檢查  血象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二血清學檢查  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三病毒分類  將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種於新生1~3日齡小白鼠腦內、猴腎細胞株或白紋伊蚊胸肌內分離病毒,第1病日陽性率可達40%,以後逐漸減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離出病毒。最近採用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進行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70%。用C6/36細胞培養第2代分離材料作為病毒紅細胞凝集素進行病毒分型的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或做為補體結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分型,可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並數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現。  四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  檢測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於病毒分離,可用於早期快速診斷及血清型鑑定,但技術要求較高,其特異性和可重複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其他輔助檢查  腦型患者腦脊液壓力升高。

釋出於 2021-01-08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