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做手術 一邊背詩歌
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王潔
在大多數人腦海中,手術是緊張而恐懼的。你能想象得到,患者躺在手術檯上一邊接受開顱手術,還能一邊清醒地背詩嗎?這樣的場景,近日出現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室內。
“除了背詩,我記得還做了乘法題、加法題,還有看圖片,我都答對了。”6月22日,31歲的小顏(化名)回憶起當時手術的情景,記憶仍然清晰。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慶介紹,這表明患者恢復非常順利,檢查發現,腫瘤已被完整切除,且絲毫未傷及正常腦組織,過幾天就能出院了。
3釐米腫瘤長在顱內重要功能區,手術棘手
31歲的小顏來自株洲,1年前他出現了間斷性發作。檢查發現,原來小顏顱內長了一個膠質瘤,而且長在了重要的功能區,周圍是控制面部和肢體的運動中樞,以及控制說話的語言中樞。更為棘手的是,膠質瘤是由腦組織轉變過來的,與周圍的正常腦組織邊界不清。切多了,可能會影響正常功能,切少了,又很容易復發。
正因為擔心影響正常功能,小顏一直選擇保守治療。直至近期複查發現,腫瘤越來越大,直徑已達到3釐米,如果不及時處理,病情將越來越重,最終危及生命。
如何才能精準定位安全切除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慶介紹,神經電生理監測、影像導航和術中喚醒麻醉是三大保障。透過神經電生理監測和神經影像導航系統定位腫瘤位置,但仍然不夠全面、精細,開顱後再透過術中喚醒麻醉技術,由患者配合醫生定位功能區,從而精確切除腫瘤。
一邊開顱手術,一邊交流定位腫瘤
6月15日上午,小顏被推進了手術室。手術進行了1個多小時,劉慶教授只剩下最接近功能區,也是最危險的部分腫瘤需要切除。
“小顏醒醒,動動手指頭,握一下我的手。非常棒,放輕鬆,我們都在這裡。”就在手術最緊張的階段,神經電生理醫生李鵑在手術檯旁,握著小顏的手輕輕地將他從麻醉狀態喚醒。
李鵑一邊與他交流,讓他做算數、識圖、讀句子等小測試,或是動動手指,伸伸腳趾,觀察他的語言和運動情況。
“主刀醫生用電刺激器進行試探,我們要根據小顏的反應,迅速判斷他的功能區是否受損,並且及時與主刀醫生溝通。如果他突然講不出話,或是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就說明這個區域是功能區,需要小心避開。”李鵑介紹。
腫瘤切除仍在繼續,在設計好的題目完成後,醫生還跟小顏聊起了天,保持他的清醒狀態。“能不能背首詩呢?”“病好了想做什麼呢?”儘管聲音有些虛弱,小顏都對答如流,還完整地背出了一首詩。
“小顏是駕校教練,我們特地設定了汽車圖片題目,希望能讓他放鬆,他的心理狀態也是能否配合手術的關鍵。”李鵑介紹,術前醫生對小顏的心理承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做了詳細評估,並根據他的文化程度、生活經歷等制定了個性化的術中測試題。
在精密儀器和專家精湛手術技巧的保駕護航下,小顏清醒的短短20分鐘內,剩下的腫瘤被順利切除。
精準麻醉,保證術中舒適、安全的醒來
“以前沒進過手術室覺得很恐怖,特別擔心手術中醒過來很痛怎麼辦?”這是術前小顏最擔心的問題。
健康人睡覺突然驚醒都會心跳加速,更何況是頭上開著大洞,躺在手術檯上被喚醒的患者。如何保證小顏舒適、安全、平穩地醒來,是麻醉的一大難題。
“平時做開顱手術都是採用全身麻醉。但這次手術中需要患者清醒過來,我們只用了平時不到一半的藥量,鎮痛效果就達不到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鄢建勤介紹,開顱手術中最痛的就是被切開的頭皮,於是將患者3對感覺疼痛的神經阻滯了,術中醒來時就完全感覺不到疼痛。
“患者甦醒後如果不舒服,很容易發生躁動,導致顱壓增高,沒有顱骨的保護,腦組織很可能會膨出,後果不堪設想。”麻醉科謝詠秋副教授介紹,術中放棄氣管插管,而採用喉罩輔助通氣,清醒時把喉罩拔出患者不會出現咳嗽等嗆咳反射,也不會影響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