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本是小兒藥
古時主治小兒,現在治療成人腎陰虛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授 鄭虎佔
●甘肅中醫學院藥學院副教授 寧豔梅
六味地黃丸是享譽中外的補腎名方,常用來治療腰膝痠軟、盜汗等腎陰虛症狀。但很多人不瞭解的是,六味地黃丸最初是一款小兒藥,它出自宋代太醫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由“腎氣丸”減去兩味藥而成。
傳說當時幼年太子得了失語證,眾太醫無法。出身民間的錢乙認為:牙不緊則口不語,故用此方補腎固齒,不久太子便痊癒了。許多太醫不服,前來“討教”:“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腎氣丸應有八味藥,你這方子少了兩味,是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桂枝、附子兩味助火的藥,免得孩子吃了太過燥熱而流鼻血。”眾醫聽了,頓時心生敬佩,“六味地黃丸”也得以流傳至今。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組成,古時主治小兒腎陰不足所致的發育遲緩(如出牙遲、站立遲、行走遲),頭髮稀少枯黃,囟門久不閉合,筋骨痿軟,口燥咽乾,手足心熱等症;對成年人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盜汗遺精也有不錯的療效。
本藥現代多用於成人,對慢性腎炎等屬腎陰虛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將熟地20克、其餘藥各10克,加水300毫升,小火煎煮20~25分鐘,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也可與粥燉服。現代人使用電子裝置較頻繁,容易眼疲勞,可在此方基礎上加枸杞子、白菊花各6克,即“杞菊地黃丸”,有養肝明目的功效。小兒發育遲緩者,可將原方劑量減到1/3,並加入五加皮1~3g,混合到米粥、果汁中服用。
以上方子均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因方中熟地滋膩,故脾虛沒胃口、便溏者不宜使用;南方夏季暑熱溼盛時也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