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支原體肺炎主要病原為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胸膜肺炎樣微生物”,為已知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透過細菌濾器,需要含膽因醇的特殊培養基,在接種10天后才出現菌落,菌落很小,很小超過0.5mm。病原體直徑為125~150mm,與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無細胞擘,故呈球狀、桿狀、絲狀等多種多形態,革蘭氏染色陰性。能耐冰凍。37℃時只能存活幾小時。
小兒支原體肺炎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染,平時見散發病例,全年均有發病,以冬季較多。約每隔3~7年發生一次地區性流行,其流行特點為持續時間甚長,可達一年。如北京地區1990年流行自1990年1月至91年3月,持續一年二月久。除肺炎外,還可表現為支氣管炎、氣管炎及咽炎。不少門診病人症狀較輕,如不做血清學檢查,極易漏診。
一發病原因 本病主要病原為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胸膜肺炎樣微生物”,為已知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透過細菌濾器,需要含膽固醇的特殊培養基,在接種10天后才出現菌落,菌落很小,很少超過0.5mm,病原體直徑為125~150nm,與黏液病毒的大小相仿,無細胞壁,故呈球狀,桿狀,絲狀等多種形態,革蘭染色陰性,能耐冰凍,37℃時只能存活幾小時。
二發病機制 肺炎支原體經飛沫傳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後,透過其特殊的結構,緊密吸附於易感宿主的細胞膜的受體上,在其表現增殖並釋放毒性物質,如過氧化氫,酶,膜脂類等,造成組織損傷,其基本病理改變是間質性肺炎及急性毛細支氣管炎,顯微鏡下可見區域性黏膜組織充血,水腫,變厚,細胞膜被損傷,上皮細胞纖毛運動消失,單核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細支氣管中可見到中性粒細胞及壞死的上皮細胞。
溫馨提示: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室溫維持在20℃左右,溼度以60%為宜。給予足量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經常飲水及少量多次進食。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經常變換體位,減少肺淤血,以利炎症吸收及痰液的排出。為避免交叉感染,輕症肺炎可在家中或門診治療,對住院患兒應儘可能將急性期與恢復期的患兒分開,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