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因素
藥液過酸或過鹼;過高滲或過低滲;刺激性較大人體對血管通路材料產生反應。
機械因素
短時間內反覆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圍穿刺;靜脈留置針或靜脈導管過粗過硬;留置靜脈導管時操作粗魯;輸入各種輸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種結晶物質)。
細菌因素
無菌操作不嚴格;微生物由穿刺點沿穿刺針或導管進入;導管內血液殘留;藥液汙染、給藥裝置汙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
如免疫功能低下、合併多種疾病、氣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誘發的危險因素
可干預:溶液的PH值、滲透壓、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體輸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預:病人的機體因素和藥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臨床表現
沿靜脈通路部位疼痛、壓痛。滴速減慢,穿刺部位血管紅、腫、熱、痛,觸診時靜脈發硬,呈條索狀、無彈性,嚴重者區域性針眼處可擠出膿性分泌物,並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分型
按臨床表現進行臨床分型,包括:
紅腫型:沿靜脈走行面板紅腫、疼痛、觸痛。
硬結型:沿給藥靜脈區域性疼痛、觸痛、靜脈變硬,觸之有條索狀感。
壞死型:沿血管周圍有較大範圍腫脹形成瘀斑至皮肌層。
閉鎖型:靜脈不通,逐步形成機化。血栓性靜脈炎嚴重者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