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拔罐拔哪裡
天樞
1.位置:
天樞穴在腹中部,距臍中旁開2寸,屬胃經。
2.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3.功效:
天樞穴有調中和胃,理氣健脾,疏調腸腑、理氣化滯、和營調經的作用。
中脘
1.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患者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3.功效: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氣和胃、化溼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氣海
1.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患者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3.功效: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氣和胃、化溼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合谷
1.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取穴方法:
拇、食指併攏,於最高點取之。
3.功效:
合谷有疏風解表、清洩肺氣、通降腸胃作用。
足三里
1.位置:
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
3.功效:
燥化脾溼,生髮胃氣。
上巨虛
1.位置:
位於人體小腿前外側,在犢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或仰臥位,根據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為16寸,折量出犢鼻下6寸所在,再以中指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上巨虛所在。
3.功效:
上巨虛穴調和腸胃,通經活絡。
三陰交
1.位置:
三陰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骨上,具體位置是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2.取穴方法:
取穴的時候先從內側腳踝向上取四指寬的位置,然後對應著踝尖正上方的脛骨邊緣凹陷處就是三陰交穴的位置所在。
3.功效:
健脾補腎、調肝益血、安神助眠。
脾俞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處。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溼,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等作用。
胃俞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俯臥的取穴姿勢,以便於相應穴位療法的順利進行,胃俞穴位於身體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調中、祛溼消積、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腎俞
1.位置: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取穴方法:
俯臥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3.功效:
外散腎臟之熱。腎俞穴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調腎氣、強腰脊、聰耳目的作用。
大腸俞
1.位置:
大腸俞位於腰部脊柱區,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
2.取穴方法:
大腸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臥取穴。
3.功效:
大腸俞有疏調腸腑、理氣化滯的作用。
拉肚子拔罐方法
急性腹瀉取第一組穴位,患者取仰臥位, 選擇大小合適的罐具,然後在所選的穴位上拔罐,留罐10~ 15分鐘。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慢性腹瀉兩組穴位交替輪流使用,治療時取適當的體位,選擇大小合適的罐具,將罐拔在所選的穴位上,留罐10~ 15分鐘。每週2 ~ 3次, 10次為1個療程, 療程間休息1周。
拉肚子生活護理
1.注意飲食衛生,發病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若洩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弓|起的腹瀉,則應採取綜合治療。
3.平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及精神調養,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