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烈日炎炎,燥熱酷烈。雖不至讓人厭惡,但因常與悶、熱、躁聯絡在一起,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首推的當然是扇子,又經濟又低碳,流傳最久。除扇子外,古人還發明瞭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涼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女詞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陰》裡有一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此處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冷飲也不是現代才有的產物,早在商朝就有富貴人家藏冰而飲,以後歷朝歷代加以改進,至周朝出現了專掌冰權的“凌人”,唐代有了“冰商”。此外,吃西瓜,飲茶,喝蓮子羹,酸梅湯,也是人們常用的避暑方式。
當然,最絕的還是要數從心境上來消夏。水畔涼亭,孟浩然“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山澗泉旁,詩人釋英“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去寺院納涼的也不在少數,白居易“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可謂一語道破禪機。
相比於古人,坐在空調房裡的我們,可以隨時感受到如沐春風的涼爽。但古人“心靜自然涼”的修為,卻是我們現代大多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