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惡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等特徵。中醫學對急性白血病的研究已開展數十年,其認識爭議也頗多。儘管如此,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獨特優勢。
目前對於急性白血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確有療效的中藥方劑,從傳統藥物性味分為三類,即毒藥、清熱藥、補益藥。臨床表現上,急性白血病初期邪盛為主,至末期,正氣逐漸衰退耗竭。現代研究也認為,腫瘤細胞在疾病初期增殖較快,晚期由於細胞增殖週期延長,處於增殖狀態的細胞數量減少,死亡細胞隨腫瘤負荷的增大而增多,以及血供不足,邪氣深重的情況,中醫稱之邪毒。解邪毒,即清熱解毒藥;攻邪毒即諸如砷劑等毒藥。一般說來,清熱解毒藥味苦性寒,無毒或有小毒,可用於溫熱邪毒較盛者。砷劑等毒藥為大辛大熱之品,有大毒或劇毒,用治毒熱極盛者。而補益藥主要透過提升正氣,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而控制疾病的發展。以上三類藥物均可作用於腫瘤細胞增殖,分化,凋亡多個環節而取效。在具體用藥過程中,也可以多法並用。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祖國醫學尚無一個症狀或體徵具有綜合性,能反映急性白血病的本質及全貌。而根據共臟腑虧損,引起患者全身衰竭,直到死亡的特點,中醫辨證屬“屬勞”範疇;對於出血症狀突出者可辨證為“血證”;肝脾腫大甚者辨證為“癥瘕”,“積聚”;淺表淋巴結腫大者稱“瘟病”,“痰核”,“瘰癧”;以發熱,貧血,出血等為典型症狀,熱象顯著,且發病急劇,病勢較重,發展迅速,符合中醫陽熱證的特點,常歸之於“急勞”“熱勞”等。急性白血病病情兇險,變化多端,需要長期治療,尤其是單純的化療往往難以殺滅潛在的白血病細胞而達不到整體治療的效果。中醫藥對急性白血病的療效是客觀的。如果將辨病與辨證相聯絡,治標與治本相結合,重視正氣與邪氣的關係,可望取得更好的療效。
目前,中醫藥對於急性白血病的實驗研究,大多侷限於對急性白血病細胞株的體外研究,尚缺少系統,綜合性分析。中藥治療急性白血病也決不是依靠單一作用,而從多靶點,多器官綜合發揮作用。專家認為,中醫藥抗腫瘤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立足中醫的基本觀點和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結合中藥治療的廣泛性,整體性,多層次探討作用機制。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在辨證基礎上選用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單方,驗方能極大的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緩解率,且無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儘管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單用中藥療效欠佳,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極大提高存活率,降低複發率。中藥可以減輕化療藥的毒副作用,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採用中西醫結合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必由之路,將兩者有機結合也是亟待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