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中西醫診斷附睪炎的常見方法

avatar 培朵醬
2.8萬 熱度 A+ A-
一、中醫診斷附睪炎概要1、問診:主訴陰囊腫痛不適,腰痠腿困。同時問寒熱,問便溺,問疼痛。   2、切診:切脈,檢查可觸

  一、中醫診斷附睪炎概要

 1、問診:主訴陰囊腫痛不適,腰痠腿困。同時問寒熱,問便溺,問疼痛。

   2、切診:切脈,檢查可觸及附睪增大、變硬,伴輕度壓痛,患側輸精管增粗。附睪呈結節狀,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多無全身症狀。

3望診、聞診:望診陰囊腫大,聞診無特殊發現。  

二、中醫診斷附睪炎辨證要點:

1、溼熱下注,下迫擾精:溼熱循經下注,傷及腎子血絡;溼熱蘊結下焦,絡破血傷,則會陰疼痛;溼熱下注於陰部故陰囊腫脹潮溼;溼熱之邪影響膀胱氣化則小便短赤,淋漓不盡。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均為溼熱內盛之象。相當於急性附睪炎有溼熱表現者。

2、肝鬱氣結,氣滯痰凝:臨床上多見於成人。鬱怒傷肝,肝鬱氣結,經脈不利,血瘀痰凝,溼熱內蒸,發於腎子,損傷腎子血絡,致陰囊腫大,附睪頭或附睪尾腫大,有觸痛。溼熱瘀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故見陰囊腎子脹痛不適,陰囊部隱痛、發脹、有下墜感,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側大腿根部,出現腰痠腿困,有時小便黃赤,射精時腹股溝部抽痛。可有急性子癰發作史。檢查可觸及附睪增大、變硬,伴輕度壓痛,同側輸精管增粗。附睪結節,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多無全身症狀;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弦滑

3、肝腎虧虛:多為久病,硬結不消,時有隱痛,口乾,溲赤腰痠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三、西醫診斷常見方法:

1、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可達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檢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項重要的檢查手段。

2、超聲B超檢查。急性者為瀰漫性腫大,形態不規則,以尾部明顯。而慢性期附睪表現內部回聲不均勻,回聲增多增強,或出現線狀強回聲及形態不規則的強回聲光團,因病程遷延1月以上,回聲增多,診斷為慢性附睪炎,其血流相對較少,表現為稀疏的血流訊號。可以確診,並排除其他陰囊內病變,是一種較好的檢查方法。

3、磁共振檢查。附睪炎呈瀰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權象上附睪訊號可與睪丸訊號相同或高於後者。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診斷都要首先分清急性期和慢性期,附睪炎急性期多以突然發病腫脹疼痛,痛連腹股溝,嚴重時陰囊面板灼熱潮紅,或釀膿破潰,流出黃稠膿液。全身可有惡寒、發熱、口乾、口苦等症。紅腫、疼痛為發病的主要的特點,病程很短;慢性附睪炎,常見腎子有硬結腫塊,脹痛或隱痛,或癰引少腹精索,每因勞累或房勞時疼痛加重。檢查時部分附睪變硬,觸痛,皮色不變。  傳統中醫診斷不同於西醫,一般不借助現代儀器,但是男科專家指出,現代中醫有時候也求助於現代診斷方法,以求診斷確切,專家提醒患者要尊重醫生的建議,積極配合治療。

釋出於 2021-01-28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