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說到“單身”就好比“嫁不出去”或“娶不到”的代名詞,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可現在的單身青年卻通常和“優秀”、“條件優越”等關鍵詞相關聯。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婚主義者。在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中,不少青年放棄了原有的婚姻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他們享受自由的生活,成為了“不婚主義者”。今年29歲的劉先生每天忙於工作,空閒時就看次展覽、聽場音樂會,或者找朋友敘舊,生活也很充實。“我覺得自己過得挺好,有房子有收入有朋友,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不想吃飯就不用做,多自由。為什麼非要找個人來打亂我的生活?”劉先生說得理直氣壯,單身主義者的比例在逐漸上升。
2.被迫單身型。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傳統社會諸多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轉變,物質性因素在婚姻的選擇上體現得更加明顯。“相親失敗8次,總結一點就是沒房子!”小王無奈地說。小王是一名北漂,目前在一家外企工作,論才學、論收入都不錯。“我真的很想結婚,可就因為在北京沒有房子,達不到不少姑娘的硬性要求,只能單著。”
3.無奈單身型。“越優秀擇偶越難”,這種“甜蜜的苦惱”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單身困擾集中在優秀青年身上。他們對於婚姻的選擇趨向於高質量,對婚姻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追求完美,選擇也更慎重。“我要等到最適合的人。”楊女士今年27歲,擁有著高學歷和不錯的收入,被同事公認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我一直相信會有份完美的愛情,只是現在還沒遇到而已。我知道自己也有問題,受不了長得難看的,看不上工作差點的。偶爾我也會想,有人肯娶就嫁了吧,可真要做時,才發現實在邁不過心裡那道坎!”楊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