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盲目输液等于玩命

avatar 雨安小仙女
2.4万 热度 A+ A-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治病输液大约104亿瓶,十三亿人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量。有人形象地把医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治病输液大约104亿瓶,十三亿人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量。有人形象地把医院中常见的打吊针的场面称作“吊针森林”。在国外90%的病人是口服用药,而在中国却相反,这种过度用药输液严重危害了患者健康! 

现象扫描

 

  打吊针成为治病首选 患者有要求 医生更乐意

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一名只有6岁左右的小姑娘,只是轻微,配点药口服便能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偏要缠住医生为女儿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药品效果好。在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这里输液的人更多,除了输液室里坐满了人,连医院的走廊通道上也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的患者。调查发现,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在门诊,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的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这就是患上了“输液病”。患有“输液病”的患者,错误地认为不输液就治不好病。他们觉得自己忙于学习、工作、赚钱,追求尽快痊愈,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个过程。到医院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于是一些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了病人的“选择权”。一些医生坦言:“打吊针病人高兴,医院也来钱,自已也有利,何乐不为?”还有些医生,为了私利纵使患者尽量多输液。如患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爱开输液”的医生。当时他,去医院求诊,当时医生二话没说直接就让他输液,而且开了三天的量。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输一天,如果明天烧没退下去就再说。那位大夫很不乐意,他说自己明天休息,没法再给他开药。最后林先生还是说服医生,只开了当天的输液量,并为此支付了将近200元药费。

  子女尽孝心,老人反遭罪

王先生是一家私企的老板,也是个孝子,春节前特意把乡下年迈的双亲接到城里自己的家中来过年。因老太太平时自觉心脏有点不适,这次来城后经检查也不过是心电图轻度异常而已,王先生出于一片孝心要先给老妈调治调治,好让老人家过个快乐年。他认为输液治疗最好,便找到某医院心内科张主任。张主任立即给予输液治疗,哪知输液才几个小时,好端端走进病房的老太太突然昏迷不醒,人事不知,后经CT检查显示广泛,成了植物人,好也难好了,但一时也死不了,住进重症监护室全靠输液、输氧维持生命,每天医药费上千。这下子几乎把老头子急疯了,因老太太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全都很成才,其中一个还在京城工作,哪能让她就这样离他而去?老头子找医生讨个说法,医生说这是难以预测的病理变化,是心脏血管内的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所造成。孝顺儿子王先生这时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心脏有点不适但尚未达到心肌梗塞那样严重的程度,子女要尽孝道给予治疗,就是口服点相关的药物或者中药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何必要给她输液?可以肯定,如果不予输液治疗或者只是口服药物,老太太还真正能过个快乐年!结果这样一折腾,好事变成了特大的坏事!

输液治感冒差点丢性命

前不久,72岁的王老太患感冒,连续两天发热至39℃,还带有咳嗽,吃了感冒药效果也不明显,王老太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她打点滴。虽然医生建议她口服药和肌肉注射结合治疗,但心急的王老太坚持要输液:“我以前感冒好不了都是挂盐水挂好的,这个快!”没想到盐水还没挂完,王老太就出现了气急、心跳加快的症状,甚至咳出来的痰里都带有血沫,吓得老伴手足无措。医生立即停止输液后对王老太进行检查,发现她已经有心力衰竭的迹象,注射了强心针后才慢慢恢复正常。老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没想到差点因为感冒丢了性命!”。医生解释说,生理盐水进入血液后,导致血液总量增加、血液循环量加大,心脏负担加大,血压随之升高,容易引起左竭,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尤其危险。

 妇科炎症乱输液 越输越严重

小罗在一家公司任会计,去年年底了,工作特别忙。当时她发现自己腹部疼痛,排尿困难、排尿痛,她知道是自己的又犯了。因为人流手术,小罗曾患上盆腔炎。以前每到这时候,她总是找医生输液消炎,几下压下去了事。这次也不例外,小罗仍然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小诊所输液,但是这次炎症却怎么都好不利索,隔不了几天又犯。痛得不行的小罗不得不请假来到市医院。妇科医生告诉她,都是她自己随意输液,滥打点滴,乱用抗生素惹的祸。不少患者被检查出患了妇科炎症后,为求快点好,常常向医生要求输点液。事实上,普通的盆腔炎、、通过服药加上局部外用药物就可以治愈,不需要输液,更不能频繁反复输液,特别是输液中加入抗生素。不按疗程治疗或滥输液、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导致阴道菌群失调,造成细菌耐药或重复感染,甚至会引起难治性阴道炎。

 深层分析

 

  医生热衷给病人输液多是“利”字在作怪

因感冒发热高烧不退,听从医生建议输液的老李,在医院遇到了老朋友,该医院资深药剂师陈女士,陈女士轻声告诉他:“不就是一个感冒,能不输液就不输液。”陈女士讲,她全家都是“不输液者”。她女儿今年11岁,竟然坚持只有两次的输液记录。而她自己和丈夫,可以做到不服药,只服用姜汤,也可以痊愈感冒。陈女士还说,你们一感冒就吃药,而且吃的竟然是抗生素,体温上升,就要求医生输液,一输就是三四天,你们全部是在玩命。作为不懂药理的老李,对她这“数落”听过后也就一笑了之。直到看到一组数据,当真吓人一跳。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中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的标准。与之还有一个相关数据,中国人的抗生素用量是美国人的10倍。

中国人生病特别喜欢输液,其实大多数是一种“被输液”。输液被一些医生美化成见效快的医疗手段。殊不知在输液过程中,孕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护士的穿刺、输液滴速、注射液质量、输液器质量等等,这众多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发生问题,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有数据称,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有8成以上属静脉输液引起的。但是,这种风险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无知者无畏”。中国人每人输液8瓶,人家才2瓶多,中国人的身体也是肉长的,不会比外国人更耐药。为什么国外对输液慎之又慎,而中国人“乐此不疲”,而鲜有关于输液风险方面的宣传?这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巨大的“利”字,试想一下,中国13亿人,每人8瓶,这是一个天量,由此还有输液的玻璃瓶、软塑袋、注射器等等,那是一个何其巨大的市场?从原料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医院以及医生,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利益纠缠。医生经过专业训练,比病人要更多懂得输液的风险。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说,而且还有人在推波助澜。病人就“无知者无畏”,以为输液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安全的发明。这些一生病就想“输液”的病人,又有多少人接受过公共医疗机构关于药理的宣传,又有多少人得到过医生的风险提醒?生了病走进医院,医生简单问诊,然后就刷刷地开输液单。每个医院最不够用的就是输液大厅,里面热闹得像个菜市场,人人手上插一针头,头上挂一瓶盐水,“享受”着被输液的“乐趣”。  

业内人透露,医院和一些医生热衷让病人输液,无非也是“利”字在作怪。有人算了一笔帐,以普通感冒为利,在所有治疗方法中,以“输液治疗”医院可以从中获得更大利益。治感冒的口服药有许多种,一般西药有感康、白加黑等,中药有羚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中西药混合的有维C银翘片等。这些感冒药中最贵的要数西药白加黑,售价也不过十多元,其它列举的药品均不超过10元,每盒都可以服6日左右。也就是说,口服药物治感冒,最多不超过20元。而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地塞米松+病毒唑+洁霉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干脆混合一针肌注(错误用法),也有分别注射的,价格在10~15 元之间,一般不超过6天,费用在100元钱左右。静脉输液一般都是抗病毒+抗感染+协同药(如VC)+液体+输液器+床位费+输液手续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抗生素的档次,最便宜的也要60元~120元/天,如果输上6天,患者就要支出700多元。由此不难看出,静脉输液的费用是口服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怪经常有人抱怨,治一个感冒竟要花上千元。这上千元的费用里,除了必要的检查外,都是花在静脉给药上。不必要的输液对患者来说,就是花钱买痛苦、买风险,对医学来说也是倒退,对国家来讲,更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权威观点

 

  预防脑血栓 定期输液不解决根本

每年秋冬季节,有些脑血管患者开始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脑血栓。对此专家认为,脑梗塞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输液,但是输进的药液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可能长期有效,所以脑血栓的防治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靠输液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预防脑血管疾病,平时不可忽略生活细节,如低盐、低脂、戒烟和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此外,积极治疗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应注意有效控制血压;定期进行脑血管病的预防性检查等。

  治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

从小到大,每个人患感冒的次数可能数也数不清。但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病,却“苦”了中国人的腰包。一位外国医生曾说,治疗感冒,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此言虽然尖刻,却一针见血。中国人对于感冒的重视程度,让许多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是不解。卢克是加拿大人,在中国某媒体工作已经9年。“以前在家得了感冒,从来没想过要上医院,如果实在难受,比如说咳嗽睡不着觉,就会给家庭医生打个电话,他会让我喝点止咳药。”卢克说,来到中国后,他一感冒,同事们就会劝他赶快去医院输液。“我挺不理解的,以前从来没有治过感冒,就是休息休息,一周就好了。”在英国,人们一旦患了轻度感冒,往往会花上十分钟给自己煮一杯热腾腾的姜茶,配上红糖和柠檬服下,当作治愈的药物。稍微严重些的人,在喝完姜茶之后,会请假一天在家安心休息,让自己尽快恢复健康。专家认为,治疗一般感冒输液就像“导弹打蚊子”。其实,感冒初期可以喝3天的板蓝根或感冒冲剂,这样有益于缩短病程。对于感冒药的使用,专家建议,国内销售的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里面会有解热镇痛、防鼻充血等各种成分,所以服用一种就足够了。

 滥用输液存在五大潜在危害

发热反应:发热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啰音。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停止输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静脉炎: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微粒栓塞:我国《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10个,粒径大于20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有人报道,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药液微粒的潜在危害不可轻视。

 “能口服不注射”仍是权威的用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只发消化系统没问题 口服和输液效果相当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专家认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大部分药物口服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三种情况一定要输液

专家指出,只有三种情况病人必须接受输液治疗:首先,当病人上吐下泻导致脱水,要通过补液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其次,如果病人身体里有有毒物质,比如吃了相当数量的安眠药,必须洗胃,同时需要补液以促进有毒物质加速排出体外;最后,完全出于治疗原因,有些药不适合口服,或者有少数药物需要稀释以后进行静脉点滴。

发布于 2021-01-20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