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兒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狀如何護理 最全面有效的手足口病護理方法

avatar 縈思小公主
5353 熱度 A+ A-
兒童手足口病初期發病比較急,常伴有發熱、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手掌或腳掌出現米粒大小的疹子,部分患兒還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咳嗽等現象,家長們應做好以下護理工作,確保兒童手足口病儘快自愈,避免病情發展迅速,引發重症,減少死亡機率。

皮疹護理

1、保持面板清潔,可用溫水擦浴,穿寬鬆、柔軟的衣物,並注意保持乾爽;

2、床鋪應平整、乾燥、清潔;

3、剪短患兒指甲,以免抓破皮疹,必要時可戴手套;

4、臀部有皮疹者,應及時處理患兒大小便 (尿不溼等),保持臀部的清潔與乾燥;

5、如皰疹未破潰,可塗以爐甘石洗劑;

6、如皰疹破潰,可塗以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劑,並注意保持區域性清潔乾燥。

發燒護理

大部分兒童手足口病初期都會伴有發燒的症狀,一般發燒溫度不會超過38.5度,家長可採取以下護理措施給孩子退燒:

1、解開衣物

兒童腋下溫度量了是發燒的話,這時可解開兒童領口、外層的衣物,或者換上輕薄的衣服,有利於兒童散熱,兒童也會舒適一些,減少哭鬧。

2、多喂水

兒童處於發燒的情況下,體內水分容易流失較多,家長可時不時的給兒童餵食一些涼白開,補充體內水分。另外多飲水也能帶走一些熱量,調節體溫,讓兒童舒適一些,還能促進排尿,排出毒素。

3、通風散熱

發燒的情況下,還要保證房間多通風,注意散熱,衣著寬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調,室溫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時開窗通風,使房間空氣對流。

4、物理降溫

3歲以內的兒童出現中低燒的情況下,家長們可以在家幫助兒童進行物理降溫,具體方法如下:

(1)冷溼敷

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浸溼,擰成半乾,敷在患者的額頭、面部、腋下或者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每3—5分鐘更換一次,可以降低血管溫度,有利於患者退燒。也可用毛巾包著冰塊或者使用冰枕。特別是要冷敷額頭,還可以保護大腦不被燒壞。

(2)全身溫水擦浴或泡澡

將兒童的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這樣可以讓兒童的面板血管擴張,將體內的熱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大概每4~6小時一次,擦浴後過半小時再測量體溫,另外出疹子的兒童發熱時不宜用此法降溫。

5、貼退熱貼

兒童在發燒的情況下,還可使用退燒貼進行降溫,一般家長給兒童貼一片退熱貼粘在兒童的額頭上即可起到降溫的效果。

6、小兒推拿退燒

功效:清熱解表、發汗、退燒。

適宜物件:適宜100天—6歲兒童。

(1)一窩風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手背腕橫紋中點處。

功效:解表散寒兼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2)推三關300次

操作:沿前臂前側,由腕橫紋直推至肘部(單向推不來回)。

功效:能培補肺氣,發汗解表

(3)揉外勞宮500次

操作:順時針旋揉被操作者左手,掌背中央中指和無名指掌骨中間。

功效:溫中散寒,發汗解表,將氣血往內調配。

(4)清天河水500次

操作:操作者用一隻手握住被操作者手掌,將掌心向上,拿住內勞宮穴後,再用另一隻手食指和中指併攏,由腕橫紋直推至肘橫紋。

功效:清熱解表。

7、吃退燒藥

當兒童體溫超過38.5℃,臉熱、煩躁、精神狀態不好,則必須考慮使用退燒藥,並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建議下用藥,不可以自行隨意用藥。

口腔潰瘍/皰疹護理

1、抹藥物

對於口裡長有口腔潰瘍的患者,可以用維生素素B2粉劑、魚肝油、西瓜霜等直接塗於寶寶口腔糜爛部分,幫助病症快速痊癒。

2、口服維生素

另外給寶寶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也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口腔潰瘍快點好起來。

3、吃東西后用淡鹽水或溫水漱口

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或溫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噁心嘔吐護理

1、短暫禁食

得了手足口病的兒童嘔吐後,不要急於讓兒童進食,可以暫時先禁食4小時,包括牛奶、母乳都不要喂,等待嘔吐反應過去,最好每隔10~15分鐘給寶寶喝一點淡的鹽水或淡的白糖水。

2、補充水分

兒童嘔吐之後,會有一些胃酸、及殘渣滯留在口腔中,難聞的味道,會加重不適。所以父母可以溼紗布沾開水清潔口腔;而較大的兒童,可以以溫開水漱口,清潔口腔,去除異味。並可適當喂水,少量多飲,保證水分供應,以防失水過多,發生脫水。

3、按壓穴位止吐

推膻中穴

孩子嘔吐後,家長可用一手的手掌自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推拿至肚臍,由上向下反覆5-7遍,有很好的寬胸理氣、止嘔的效果。

按合谷穴

合谷穴屬大腸經,按壓此穴能安和胃腸、降逆止嘔。對於嘔吐患兒有效。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端置於合谷穴上,向下按壓並揉動3-5分鐘,兩手交替進行。

掐內關穴

用拇指指尖掐住對側內關穴(在手腕上兩橫指之中)1分鐘,以有麻脹感為度,能快速止吐。


4、吃蘿蔔蜂蜜

成分:白蘿蔔200克,蜂蜜50克。

用法:將蘿蔔洗淨切碎,搗爛如泥狀,加入蜂蜜調勻,日服2次,每日1劑。

對症:噁心反胃、嘔吐。

5、吃薑汁蜂蜜

成分:鮮姜50克,蜂蜜25克。

用法:將鮮姜洗淨並搗爛,取其薑汁與蜂蜜調勻,置鍋內稍加蒸煮(以溫熱為度),1次服下,溫開水送服。

對症: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護理

手足口病的患者或口腔內有皰疹會使患兒疼痛,會出現不思飲食、食慾不振的現象,而飲食上要注意儘量食用烹飪軟爛或流質、半流質食物,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為主,避免過鹹、過酸、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推薦食譜

1、荷葉粥

材料:鮮荷葉2張,大米50克。

做法:將荷葉切碎,大米煮成稀粥後,放入碎荷葉,再煮半個小時,即可加入少量食鹽,調味食用。

功效:荷葉含有蓮鹼、原荷葉鹼和荷葉鹼等多種生物鹼及維生素C,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手足口病的口腔潰瘍、發燒、皰疹有緩解作用。

2、竹葉扁豆湯

材料:淡竹葉10克,白扁豆20克(鮮白扁豆可用100克),生甘草5克。

做法:白扁豆洗淨、浸泡1—2小時,淡竹葉與生甘草用紗布包好或直接裝入燉包。以上3種藥物一起入砂鍋,用添水400毫升,煎至水減半取藥汁的方法,煎取藥湯2次。將兩次取得的藥汁合一起,白扁豆也保留食用。每天1劑,分2~ 3次溫服。

功效:中藥淡竹葉性寒,可以作用於人體的心、肺、胃和膀胱四經,以清涼利尿、解熱散風及清心火、除煩熱、消腫痛為主要功效,對於手足口病引起的發熱、口渴心煩、咽喉腫痛、咳嗽、皮疹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溼、和中開胃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小兒手足口病引起的食慾不振、流口水等症狀;生甘草,能清熱利咽、祛痰止咳、解毒和藥,可以提升淡竹葉和白扁豆的功效,改善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熱、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3、蘿蔔汁綠豆湯

材料:綠豆50克,蘿蔔1個,白糖適量。

做法:蘿蔔搗爛取汁,綠豆放鍋內加水煮成綠豆粥後,倒入蘿蔔汁,調入白糖服用。

功效:綠豆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可治暑熱煩渴,水腫,瀉利,丹毒,癰腫,解熱藥毒,對於手足口病的口腔潰瘍、發燒症狀緩解治療作用;蘿蔔性涼,昧辛甘,無毒,入肺、胃經,能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肺癆咯血、嘔吐反酸等,對於手足口病引起的熱症、嘔吐有緩解治療作用。

及時隔離

居家隔離時限為患兒全部症狀消失後1周,此期間患兒儘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注意戴好口罩,避免飛沫傳染,多通風(如定期開啟門窗等),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止空氣傳播病毒,室內溫度與溼度適宜。

注意

手足口病痊癒後還具有傳染力,需要繼續隔離一週,一般來說整個隔離期有14天左右。

觀察病情

注意觀察患兒:

1、是否有新的症狀、體徵出現;

2、是否有原有症狀、體徵的加重惡化;

3、是否有其他危重訊號出現。

患兒居家隔離治療期間,家長及看護人應密切觀察病情,定期監測體溫,一般每4個小時可以測一次體溫,如體溫超過38.5℃(腋溫),則每1~2小時測一次體溫,並要注意有無持續高燒、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體顫抖抽搐、寒戰、驚跳、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出現幻覺或抽搐等情況,如出現以上情況的,有可能短期內進展為重症,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注意消毒

1、患兒玩過的玩具、用過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應徹底消毒;

2、患兒的奶瓶、奶嘴應充分清洗並煮沸消毒20分鐘後(水煮沸後開始計時)使用;

3、患兒的衣物、被褥等織物需要單獨清洗,用70℃ 以上熱水浸泡至少30分鐘;

4、對於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學習用品、某些傢俱、地面、牆壁等或其他不會浸溼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無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劑擦拭、浸泡或噴灑;

5、可以將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於太陽底下暴曬,但只限於陽光所能照射到的物體表面。

釋出於 2024-04-15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