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圍有炎症細胞浸潤,並伴有血管損傷,包括纖維素沉積、膠原纖維變性、內皮細胞及肌細胞壞死的炎症,又稱脈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於血管壁引起者為原發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臨床症狀和體徵者為血管炎疾病;由鄰近組織炎症病變波及血管壁引起者為繼發性血管炎,只是多種組織的病理改變之一,與血管炎疾病不同。
一、血管炎治療之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一抗變態反應藥物,療效不定,撲爾敏;苯海拉明或異丙嗪;息斯敏;葡萄糖酸鈣靜注。 二曲克蘆丁片和維生素C,可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一般用藥劑量宜大。維生素C以靜脈注射為好。曲克蘆丁片;維生素C靜脈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三止血藥,安絡血肌肉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止血敏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有腎臟病變者應慎用抗纖溶藥。 2.免疫抑制劑 對腎炎或併發膜性,增殖性腎炎,單用激素療效不佳者,可採用環磷醯胺靜注,或硫唑嘌呤口服,但應注意血象及其它副反應。潘生丁亦可減少蛋白尿。 3.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抑制抗原-抗體反應,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對面板型及腎型療效不佳,也不能預防腎炎的發生。對關節型及腹型有效,可減輕腸道水腫,防止腸套疊。強地松,嚴重者可用氫化考地松或氟米松1靜脈滴注,病情轉後改口服。病情控制後宜用小維持量,一般需3-4個月。
二、血管炎治療之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 本症是風溼之邪外襲,與氣血相搏,熱傷脈絡,使血不循經,諡於脈外,滲於肌膚而成。熱毒發斑者,宜用涼血解毒,代表方為犀角地黃湯加減。夾有風溼者加防風;夾溼者加陳皮、半夏、苡仁。熱毒清除後可改用歸脾湯加減或紅棗湯治療。
中醫偏方治療: 1.赤豆煮米仁: 赤豆100克,生熟米仁各30克,紅棗7枚,紅糖適量著熟後服食。適用於肢體浮腫者。 2.赤豆桃仁蓮藕湯: 桃仁15克,赤豆60克,蓮藕100克,洗淨切成小塊,加清水適量煮湯,以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赤豆及蓮藕。適用於肢冷血脈不和者。 3.桑椹湯: 桑椹子60克,加清水3碗,煎至1碗半。用白砂糖或紅糖適量調味,去渣飲用。適用於腰痠頭暈者。 4.丹參酒: 白酒500克,紫丹參90克,浸泡一週後,每次容易飲30毫升,1日1-2次。適用於脈管炎初期肢冷麻木者。 5.黃豆冬瓜皮湯: 冬瓜皮60克,黃豆60克,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飲用,適用於患肢浮腫,全身貧血者。
中醫偏方治療血管炎雖具有一定療效,但見效卻異常緩慢,而且療效也不夠穩定,因而,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註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