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宣洩改善情緒
“每個人遇到難事往往有三種情緒處理方式:昇華、宣洩、壓抑。”王國榮說,昇華需要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壓抑對身心不利,只有宣洩相對容易,而家庭是最佳宣洩場所。家是最包容的地方,你擁有的理解最多,能獲得強有力的支援,是改善情緒的療傷之所。
對孩子:戒惡習更自信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發現,無論是學前期的幼兒,還是入學後的青少年,和父母共度的時間越長,其語言理解能力越強。另外,多項研究證實,父母常回家,利於打造幸福的家庭氛圍,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自信、社交能力更強、學習成績更好,心理也更健康。此外,父母勤回家,孩子才願回家。美國研究發現,每週在家吃飯5次以上的少年,染上吸菸、酗酒、吸毒等惡習的風險更低。
對老人:陪伴減少孤獨感
北京一項涉及1萬名老人的調查發現,近五成老人認為,缺少子女陪伴是最大的養老問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博士艾倫表示,一週與親友見面3次以上的人,出現抑鬱的風險最低,僅為6.5%,而那些每月與親友只見一次甚至更少的人,抑鬱風險將達11.5%。常與親友見面利於50歲~69歲人群預防抑鬱,70歲以上人群收益更大。常回家陪老人能降低他們的孤獨感,助其身心健康。
對配偶:溝通降低離婚率
“很多家庭爭吵甚至離婚,都始於配偶的晚回家或不回家。”王國榮說,不常回家會增加猜疑,消解信任。而與家人共處將豐富你們的共同經歷, 有什麼問題及時溝通,會增進夫妻雙方的感情,減少爭吵甚至離婚率。
對家庭:顯著提升幸福感
英國國家統計局對4萬家庭進行長期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和家人聚餐3次,是提高家庭幸福感的關鍵因素,其作用比經濟收入好轉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