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吃饭别站着
中国人的用餐习惯是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吃饭,一坐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一餐吃下来刚一起身,就发现自己的肚子圆鼓鼓的。但中国人好客呀,如果你站着吃,别人还得热情地招呼你快坐下。本神探就经常因为这样而吃得有些过饱。但是,以目前的科学调查发现,坐着吃饭未必最健康。
正解:站着吃最健康医学家对用餐姿势进行研究后发现,站立位最科学,坐位次之。但由于坐着比较舒适,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坐着吃饭。对于胃动力不足的人或胃食管反流病人来说,站立位才是最科学的用餐姿势。因为站立位吃饭,不仅有利于吞咽和消化,还可降低腹压,减轻烧心、反酸症状。日本街头的一些食肆,只有长桌没有凳子,客人都是站在高高的桌子旁进餐的。其实这并不只是因为店面的限制,站着进食更容易有饱腹感,相对来说就不会吃过头。对于想保持身材的人们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控制食量的方法。
误解:饭后午睡
中午饱餐过后,由于上午的工作或学习,大家都需要小憩一下。吃饱后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储好精力应付下午的工作。但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起来以后反倒觉得头昏脑涨的,想打起精神工作却觉得周身疲惫。
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液涌向胃肠道,帮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相对更少了,乳酸等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因而会出现越睡越累的症状。
正解:饭前小睡可以在下班后先吃点水果或牛奶,然后午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再进午餐。实践证明,这样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劳,增进食欲,并可使餐后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那忙碌的上班族们就在嚷嚷了:“我们甚至都没那么长的时间午睡,匆匆扒完午饭又投入工作去了,结果还是犯困怎么办?”
其实,午休的时候抽个6分钟,就能让你精力恢复过来。仅仅“6分钟的小盹”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记忆力。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时最短却仍能对记忆功能有帮助的睡眠。在人们进入睡眠状态的那一刻,大脑中就发生了一些能增强我们记忆力的活动。这种“短暂睡眠”,对于那些每天需处理大量信息,长期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和干劲,增强工作效率。
误解:食不言
我国传统习惯中有“食不言”的说法,认为吃饭时说笑,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在饭桌上少说话多吃饭,进而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电视节目上了。
正解:说话可增进食欲吃一顿午饭用30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时间里边吃边聊,不仅可以使一起进餐者互相交流感情,解除烦恼,还能帮助肠胃正常消化食物。其原因是,愉快的心情不仅能增进食欲,还可兴奋中枢神经,从而促进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胃肠处于最佳消化状态。当然,嘴里还嚼着东西的时候还是别开口的好,因为既不雅观,也有可能出现意外。所以,长时间一个人进餐对消化反倒没有好处哦,尽量跟亲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餐吧。
误解:饭后散步
我们经常看到,晚餐过后,社区里的大爷大妈喜欢在晚饭后出门伸伸腿脚,小两口也喜欢手挽手在街边公园里漫步,单身贵族则是牵着自己的爱犬散步。这一景象看起来倒是很惬意,可以打发闲时,联络感情。但这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却引发了另一个思考……
我们知道,在进餐后,血液主要供给消化系统,而此时如果动用了其他功能,消化系统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来运作。这就好比在用电高峰期得不到足够的电力,胃的工作效率会下降。散步确实是老少皆宜的运动,但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这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消化食物,更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消化功能的运转。如果餐后即行散步,血液则须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对于一般的健康人来说,也许觉得饭后散步没多大不适,但对于有些特殊人群,则是时候颠覆传统了。
正解:饭前散步如果你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做过胃手术,还是在饭前出来遛弯儿吧。因为餐后散步,有可能导致心绞痛,加重头晕、上腹饱胀不适、体位性低血压、早搏、心动过速,以及阵发性房颤等病症的出现。对于想减肥的朋友们来说,餐前散步更是个好选择。此时胃中空虚,机体倾向于消耗自身的物质产能,散步易将脂肪“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故饭前1小时进行减肥锻炼,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续30~45分钟,能够更有效地消耗掉脂肪,其效果较饭后运动好得多。但要注意,运动后饥饿感可能也较强烈,若是为了减肥,切忌进食过多,不然饭前的努力都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