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灝珠教授
近日,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李登輝在接受治療時,至少被放了11個心臟支架,還有人說是13個。當地心臟內科醫師指出,一般放10個以上支架的案例都不多見,因為支架放得越多,血管再狹窄的機率也增加。
放支架數一年增三成
介入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放支架”,近20年來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已經不再陌生。衛生部質量控制中心不久前公佈的數字是,2009年,我國冠脈介入治療人數是24萬,比2008年的18萬增加了33.7%,平均每個病人的心臟裡都放了3個支架。“這已經是個很大的數字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陳灝珠教授對《生命時報》記者指出,一般來說,放心臟支架的數目應該是1—3個,但近年來,我國在介入治療上的特點傾向於做的病人多、放的支架多、特別是放藥物支架的多。作為一種新技術,介入治療的發展是好事,但操作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會導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
血管窄70%才需放支架
陳灝珠說:“一些國外醫生不止一次對我提到過,目前中國使用藥物支架的百分率比一些發達國家還要高,建議中國醫生在介入治療上應慎重對待。比如歐美以及國內學會制定的介入治療指南中都有規定,冠脈造影發現病變引起70%以上的狹窄時才應該放支架,50%—70%屬於一個邊緣地帶,要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放不放,50%以下的狹窄則不考慮放支架。但現在有些醫生,對指徵掌握得比較寬鬆,傾向於多放。還有,對於穩定性,近年國際上有大規模的研究證明,內科藥物治療的效果相當不錯,因此並不一定要放支架。”
支架治療不是一勞永逸
放支架並不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李登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報道,心臟內植入的多個支架導致他必須定期入院,檢查是否有阻塞。“心臟支架一旦安放,就再也拿不出來了。”陳灝珠指出,放得越多,支架裡面發生狹窄的機率就越高。因為無論用裸支架或藥物洗脫支架,放置以後半年(裸支架)或1年(藥物支架),一定數量的支架內會發生阻塞,這樣血管又狹窄了。因此支架放置數目越多,支架內發生阻塞的機率就越大。
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出現血管再狹窄的情況。他認為,藥物支架對於預防再狹窄的效果要好些,但兩三年後可能會狹窄,裸支架半年以後就可能出現狹窄,外科搭橋手術用作“橋”的血管,七八年後可能也會出現狹窄。已放置支架多年的患者,最大的危險是血液有可能在支架裡凝固形成,所以支架術後要終生服用防止血液凝固的藥物,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近年來也不斷有研究提出。
陳灝珠說:“其實人的冠狀動脈內,能放支架的節段並不長。”因此很難想象十幾個支架放進去是什麼樣的狀況。要避免支架放得越來越多,他認為,對於介入治療應該加以規範:一是介入的指徵不能放鬆,一定要嚴格把關;二是放的數量要儘量少,不宜超過5—6個;三是選支架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是所有人都要放藥物支架。即使放了支架,仍要積極預防血栓和,改變原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每天做適當的體力活動、飲食清淡、戒菸限酒、培養舒暢身心的業餘愛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