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锥蝽携带虫体吗
目前还在检测中。
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仅以广东省广州市作为示范点,推出以每只8元的价格全城悬赏,请市民帮忙寻找一种叫做锥蝽的昆虫,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此通知是在今年7月5日发布的,因此目前还在检测阶段,暂无相关消息说中国的锥蝽携带虫体,广大市民可不用过于担心。
另外据相关疾控中心表明,现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四个省份先后发现锥蝽,但均未检测出美洲锥虫病原。
中国锥蝽咬后会感染吗
临床上暂无感染记录。
目前对中国锥蝽咬后,仅有的记载是在2016年相关新闻资料报道中,曾经报道在临近广州的顺德,曾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事件。
而在中国发现的是红带锥蝽,并不属于美洲锥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临床上也并没有感染记录。
备注
中国没有发现美洲锥虫主要传播媒介大全圆蝽、骚扰锥蝽和长红猎蝽,现有媒介种类(红带锥蝽)是否能感染美洲锥虫也未开展过研究。因此,该疾病引起继发传播和暴发疫情可能性不高,市民无需恐慌。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700万人感染,而此病还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感染,因此全球都需做好疾控准备,以免大范围传播传染。
被锥蝽咬了什么症状
被锥蝽咬了的症状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具体症状表现有如下:
1、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
2、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提醒:风险依然不能排除
眼下由于国际交往增多,境外输入或归国人员属于原发病病例的风险不能排除,建议旅游、商务等有关部门和大型用工单位建立有效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并向来往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员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对疑似美洲锥虫病输入性病例和输入性锥蝽,应及时报告,并将标本送至疾控部门寄生虫病防治科(所)进行鉴定和检测。
夏季还需警惕这些虫类叮咬传播疾病
夏季高温湿热、蚊虫孳生,其中吸血蠓、蜱虫、隐翅虫等是夏季常见虫类,这些虫类通常会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专家提醒,市民需要加强防范,如
吸血蠓
吸血蠓,通俗称墨蚊、小咬,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常在山林或植被茂盛的场所活动,绿化较好的小区通常比较多见。吸血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
症状
人被吸血蠓叮咬后,会有激烈的灼烧疼痛,在叮咬部位周围形成红色条带,有些人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具有激烈的瘙痒感。这些嗜吸人畜血液的蠓种不仅刺叮吸血,还能传播多种疾病。
建议
1、市民可在门窗等处布置网孔小于3/4毫米的纱窗或纱门,防止吸血蠓钻孔进入屋内。
2、外出时,可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并在衣物上喷洒驱避剂或氯氰菊酯杀虫剂。
蜱虫
蜱虫,又名壁虱或扁虱。一般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草地、灌木丛和森林等场所。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公园和新开发区小区等场所也能发现蜱虫。
症状
蜱虫在叮咬人畜吸血时多无痛感,因此不易被发觉。一旦被蜱虫叮咬后,其皮肤伤口处便会出现水肿、发炎等反应,甚至形成溃疡,严重时可引起瘫痪。
建议
1、市民在野外旅游或作业时,应穿浅色的衣服,暴露的皮肤适当涂抹驱避剂,尽量避免坐卧在草地上。
2、若发现身上有蜱虫或发现被蜱虫叮咬时,不要拍打,应当用木棍或其他的工具把蜱虫移走,或用镊子把蜱虫拔出,并对伤口进行清洗,用类固醇膏剂涂抹,症状严重须立即就医。
隐翅虫
隐翅虫是黑色蚊形小飞虫,毒隐翅虫分布较广,常见于温带地区的江岸、河边、田地菜园等处,白天栖于阴暗潮湿处,夜间在有灯光处飞行。5-8月份是此病的高发期,该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具有强酸性。
症状
“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被拍打,就会放出大量强酸性毒汁刺激皮肤,导致发炎。”谢汉国说,如看到小虫子停留在脸上,千万不要用手拍击,正确的做法是拨落在地、用脚踩死。
建议
1、市民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熄灯。
3、若碰到隐翅虫腐蚀皮肤,不要过于恐慌。如已出现皮疹,可立即用碱性的肥皂、香皂等清冼,外涂炉甘石洗剂,也可用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同时,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应及时上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