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法
1、按摩小肠俞穴
取穴位置:位于骶部,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按摩者用食指点揉小肠俞穴2分钟左右。
功效:主治小肠病,有清热利湿,通调二便的功效,可用于缓解各类腹痛、腹泻症状。
2、按摩中脘、天枢、大巨、水分穴
(1)按揉中脘穴
操作:用手掌大小鱼际处以打圈的方式按揉患者中脘穴,先按顺时针方向按揉5分钟,再逆时针按揉5分钟。
(2)按揉天枢穴、大巨穴
操作:用指尖按揉腹部的天枢穴、大巨穴,患者感到舒畅后,双手指尖缓慢地加力,每穴各按揉5分钟。
(3)揉按水分穴
操作: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手臂的力度揉按水分穴1 ~ 3分钟,以潮红发热为佳。
随症配穴
(1)寒湿困脾型+睥俞穴
(2)食滞胃肠型+建里穴
(3)脾气虚弱型+足三里穴
(4)肝郁气滞型+期门穴
自我诊断
(1)腹泻因感受寒湿而发,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后痛减,得热则舒,为寒湿困脾型。
(2)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为食滞胃肠型。
(3)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神疲乏力,为脾气虚弱型。
(4)泄泻、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为肝郁气滞型。
食疗法
1、丁果散
材料:丁香25个(约2克),草果1枚(约4克)。
做法:先将丁香、草果分别炒焦黑存性,并研成细末。再将250克面粉炒至焦黄,以味香不苦为宜,然后加入糖200克(偏虚寒者用红糖,偏湿热者用白糖),趁热在锅内将药末、面粉、糖3者拌均匀,糖遇热微溶后与粉末黏成颗粒状,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2~3匙,儿童1~2匙,每日3~4,次,用开水调成糊状吞服。
功效:丁香温脾暖肾,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草果燥湿健脾、辟秽;食糖、面粉甘缓建中,醒脾收湿。诸药合用,温中健脾,燥湿止泻,且香甜可口,可用于急、慢性腹泻。
2、车前子红茶
配方:车前子12克,红茶2克。
做法:取车前子、红茶置于大茶杯中,冲入沸水200毫升左右,盖闷30分钟左右,当温度适宜时开始频频饮服。1日内服完。
茶疗功效:健脾利水、化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慢性腹泻。
3、白术止泻饮
配方:白术、山药各20克,茯苓15克,乌梅1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上述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沸30分钟后去药渣,加入红糖溶化,代茶饮,每日1剂。
茶疗功效: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症见大便稀溏、水样泻,苔白,脉沉细等。
4、石榴叶茶
配方:石榴叶60克,生姜15克,盐30克。
做法:先将3味同炒黑,煎水代茶。每日1剂,分上、下午温服。
茶疗功效:温中散寒、润肠止泻。用于急性胃肠炎腹泻,并有止痛作用。
5、大黄蝉蜕汤
材料:大黄10克,蝉蜕10克。
做法: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用适量清水浸泡2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煮10~15分钟,滤出药液200 ~ 300毫升。
用法:上药液每日分3次服,每日1剂。待症状缓解后给以辨证调理。
功效:用于顽固性腹泻。大黄若小剂量或煎煮后则有增强消化及止泻之功能,佐以蝉蜕祛风解痉以缓其势,二者合用,是以通为补,寓补于攻,攻补结合,故效果显著。
外敷法
1、吴芥散外敷涌泉穴治泄泻
药物:吴萸10克,白芥子20克。
制法: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备用。
用法:外用,取吴芥散3克,醋调成硬糊状,将药膏用胶布贴于一侧(男左女右)涌泉穴,24小时后揭去。皮肤若无变化,继续第2次,若起泡或脱皮,是邪气外达。经2~3天,待泡落皮后再作第2次治疗。4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作第2个疗程。
功效:吴萸温中止泻,白芥子化痰湿,两药对穴位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外治法中常用药物。药效作用与穴位刺激作用相结合,是内病外治的主要机制。
2、椒倍散外敷脐治寒性泄泻
药物:白胡椒5克,五倍子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涂满脐眼,以暖脐膏(或肤疾宁贴膏)覆盖。2天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偏寒者加吴茱萸10克。
功效:白胡椒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助消化,止痛的功效,而五倍子有止咳、降火、止泻、止血、固精、解毒的功效,搭配外敷,可驱寒止泻,主治寒性腹泻。
艾灸法
适宜:腹泻初期。
特效穴位:中脘、天枢、神阙、气海。
操作方法:点燃艾灸盒置于中脘、天枢、神阙、气海穴上,分别各灸治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功效解析:中脘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天枢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神阙回阳固脱、健运牌胃,气海补气理气、益肾固涩,四穴搭配,可增强健脾和胃、除湿止泻之功,缓解腹泻及其引起的腹痛、饮食欠佳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