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现代人到底有多虚

avatar 百花妙蕊
2.5万 热度 A+ A-
专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陈瑞芳小孩老是不爱吃饭,消化功能不好,这是脾虚?寒风一吹,很多女性会手脚冰冷,这是血虚?盛年的男子工作

专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陈瑞芳

小孩老是不爱吃饭,消化功能不好,这是脾虚?寒风一吹,很多女性会手脚冰冷,这是血虚?盛年的男子工作压力大,常常加班熬夜,感到身体劳累,会导致肾虚?老年人容易生病、抵抗力差,也是身体“虚”的表现?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更加重视“活着”的质量。比起以往对身体的不管不问,更多人一有些风吹草动,就变得神经质起来,似乎总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虚”的地方。秋冬来了,于是便自动自觉开启“进补模式”。不过,在此之前,请搞清楚:你真的虚了吗?

 觉得累不一定是虚了

“很多现代人都会觉得自己有点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说,“这几年到医院咨询治未病的人越来越多。很明显的表现是气温一降,我们医院定制膏方的号就很难排得上,许多市民都有自觉养生的意识。” 的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很多人容易出现虚症。不过,陈瑞芳提醒,其中有很多人也并不是真正的“虚”。

例如,工作繁忙的人有时会觉得提不起劲、身体劳累、记性不好,甚至会觉得常常心情郁闷。这种情况不一定是虚,很有可能是工作压力大影响身体,通过适当休息、合理调节就有可能恢复畅快心情。另外,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外邪侵犯人体造成。例如湿气重,也会觉得提不起劲、身体困重虚弱、四肢乏力;上火了,也可能会表现出一些身体虚弱的症状;气郁了会导致心情烦闷、郁郁寡欢、提不起劲。因此,身心劳累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虚”了,需要辨证看待。不过,如果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身体某些方面的虚,进而形成虚的体质。

  过劳、久病不治、饮食不节等生活习惯易招致体虚

在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中,虚证与实证是相对的。实证则是外邪过盛所导致的症候,而虚证更多是身体内部功能的不足,或者说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陈瑞芳说,正气不足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因素,一个是后天因素。先天不足,是指父母体虚,勉强受孕导致胎气不足,或者胎中失养、孕育迟缓等原因造成的。先天禀赋不足,多数表现为肾气虚弱,导致后天有容易患病、久病不愈等虚的表现。后天失养,则是由一系列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例如中医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过度劳累虽然一开始未必会表现出虚的症状,但烦劳过度久而久之会造成五脏六腑的虚弱。

现代人最常见的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失调、偏食嗜饮等习惯,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又如很多人出现小的毛病不去医治、病程太久,长此以往,邪气过盛会损耗正气,加上失于调养,也容易酿成体虚。同样地,错误的治疗方式,也会延误病情,导致损耗,从而致虚。

虽然体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陈瑞芳表示,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先天不足、久病、术后和年长人群,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真正虚的其实并不多,多为外邪侵犯或轻微的虚证,只要正确调养,身体即可以恢复健康平衡。

  很多“虚”始于气虚

很多人会将“虚”挂在口边,但究竟是哪里虚了,你知道吗?陈瑞芳表示,中医辨证虚的主要表现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六腑的虚弱。我们身体的虚,基本离不开这些范畴。虽然每一种虚有对应的症状和表现,但通常一个人的虚并不仅是一方面的虚,例如有的人气血两虚、阴血亏虚等,因此,需要到专业的中医门诊进行体质辨别。只有清楚自身的体质,才能正确对证养生。若失于调养,会进一步加重体虚的症状。

气虚在普通人群中最为常见。气虚有先天的原因,而劳累、久病、生活不规律等也有可能导致气虚,许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气虚的表现。陈瑞芳指出,气是身体功能运作的基础,中医有谓“百病皆生于气”。无论是血虚、阳虚还是五脏六腑虚,一开始通常都会有气虚的表现。例如中医有言“气能行血”,很少血虚(突然的大出血等原因除外)没有气虚的表现。又如某个脏腑的气机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功能不足,从而导致脾虚、肾虚等虚证。因此,气虚常常是身体出现虚弱的预警信号,提醒你应该开始注重养生调养了。

 治虚补药哪家强?

专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陈瑞芳

 专家说:还得辨证疾病再下药

贝母、天麻、高丽参、冬虫夏草、鹿茸……秋冬进补刚拉开序幕,各种名贵中药材便轮番上阵,成为最时髦贴心的赠礼佳品。不过,专家提醒,秋冬补品不是“越强越好”。进补首先要根据各人的体质不同,辨证具体的虚证,再对症下药;其次,根据虚的程度不同,要选择合适的补品。对于身体不是太虚弱的人,其实只需要日常中适当增加普通的对症药膳即可,没有必要大补特补。补过头,就适得其反了。

  党参、北芪、淮山、莲子

 

  气虚

【典型表现】面色晄白、萎黄,少气乏力、低声气怯、少言懒行,动辄出汗、容易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陈瑞芳说,包括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气虚是指元气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为肾脾肺三大脏腑的症状。气虚在人群中十分常见,先天不足、年老虚弱、久病不愈、大病过后等人,通常都伴有气虚的症状。现代人工作生活过度疲劳、经常熬夜、生活节奏紊乱等,也常常会有气虚的表现。

对于普遍的气虚人群,在日常的饮食中可适当用补气类的药物做药膳,如党参、太子参、北芪(黄芪)、南芪(五指毛桃)、淮山、莲子等。

 血虚

 

  红枣、枸杞、首乌、阿胶

【典型表现】脸色萎黄、苍白,爪甲苍白,心慌心悸、目眩,多梦、皮肤干燥,女性月经量少等

血虚多是因为慢性消耗造成的。陈瑞芳说,过度劳累、久病、大病除了耗气之外,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血虚。中医有言“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气的不足,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血虚。饮食不节、营养不良等原因会损伤脾胃,而中医认为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关键,脾胃的损伤会导致气血不足,从而造成气血两虚。另外,因为外伤失血、女性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血虚。

血虚者可以多用红枣、枸杞等药膳,适当进补首乌、阿胶等药物,也有一定的养血作用。

 党参、淮山、云苓、莲子

 

  脾虚

【典型表现】、容易、纳呆,舌淡有齿印、没胃口,全身乏力、四肢沉重,大便稀溏

岭南地区湿气重,容易犯脾胃,影响脾胃的蕴化功能;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原因,也会损伤脾气,造成脾胃功能衰退,导致脾虚。

脾虚者可以多食党参、淮山、云苓、莲子、扁豆、大枣等食物。其中,党参、淮山、莲子等兼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同样适合气虚人群。

 肺气虚

 

  北芪、百合、人参、杏仁

【典型表现】声音低下、咳嗽及喘,吐痰无力、少气不足

本身有肺部相关疾病的人,肺功能不足,容易表现为肺气虚。加上秋冬天气干燥,容易犯肺,导致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气虚者可以多食用补益肺气、滋阴润肺的食物,如北芪、百合、人参、杏仁、雪梨等。

  心虚

 

  人参、北芪、 熟地、当归

【典型表现】心悸心痛、少气乏力、气短、喘不过气,面色白、脉细弱、手足冷、畏寒,易惊、失眠、健忘等

心的虚弱容易表现出气虚和血虚的症状。心气虚多因为禀赋不足、年迈体衰、思虑过度、劳倦伤气造成;而心血虚常因久病体衰、脾运不健或失血过多造成。

心气虚可用人参、北芪、肉桂等;心血虚适用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等补血安神药物。

 沙参、麦冬、银耳、百合

 

  阴虚

【典型表现】低热或潮热、两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舌质瘦或舌面有裂纹、舌无苔或少苔,盗汗、脉细数

阴虚是体内阴液不足,多因为久病损耗阴液、服过多温燥之品、房事不节等原因造成的。另外,陈瑞芳说,岭南人阴虚体质的不占少数,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熬夜等原因损耗阴液导致上火,如果不加以治疗,久而久之就会消耗阴液,形成阴虚体质。

阴虚者可多用滋阴类药膳,如沙参、麦冬、银耳、百合等。阴虚火旺的人群,应当少吃煎炸、辛辣、烧烤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上火了可以适当用甘蔗、金银花、菊花等清热。

 阳虚

 

  羊肉、生姜、韭菜、肉桂

【典型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而胖或有齿痕,小便清长、大便溏稀、完谷不化、脉沉无力、腰膝酸软

阳虚是阳气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表现,先天阳气不足是一大原因。另外,久病不愈、营养不全、长期劳累损耗过大、生活不规律、性生活过于频繁等,都可能造成阳虚。陈瑞芳说,秋冬外界阳气日渐减退,阳虚者更需进补。

在食疗方面,可多用羊肉、生姜、韭菜、肉桂等温阳食物;鹿茸、冬虫夏草、肉苁蓉等都是较强的补阳中药材,可根据体质需求选择。

  肾虚

 

  桑葚子、羊肉、核桃、淮山

 

  【典型表现】烦热盗汗、头晕;腰膝酸软、不孕不育,小便清长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当出现一些典型症状时,很多年轻人往往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肾虚了。陈瑞芳说,肾虚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一般45岁以前,若非因为房事过度,肾虚的人并不多,上述症状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血虚也会导致头发掉落,阴虚可能造成烦热盗汗等,最好到中医科辨识体质后再进补。

冬季对应的脏腑是肾脏,补肾也是当下养生的主题。如桑葚子、羊肉、核桃、淮山等都是补肾的常用食疗;而如肉苁蓉、巴戟、杜仲、附子等补肾药材因为味道不好,常用于泡酒。

 肝血虚

 

  当归、枸杞、首乌、熟地

【典型表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女性月经不调、容易抽筋,面舌色淡、虚烦多梦

虚在肝脏的表现多为肝血虚,又称肝血不足。陈瑞芳说,肝有藏血的功能,功能不足即可引起肝血虚。肝主情志,压力大、气郁、心情不畅等都会影响肝的功能。常用的养肝食疗有当归、枸杞、首乌、熟地等。

 Tips

 

  秋冬进补3原则

  1.分辨体质再进补

进补之前,要先辨明各人体质,根据需要进补。切忌囫囵吞枣,错误进补不但不利养生,还有可能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

 2.补品不是越贵越好

不同人的体质、病情不同,所需要的对症补药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进补药材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名贵越好。最好做体质辨识之后,再咨询专业医生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

3.出现上火要及时刹车

对于身体不太虚的人,频繁进补或者选择太过滋补的药膳,容易出现上火等症状。此时,最好减量或停止进补,调整出更适合自己的进补节奏。

 

发布于 2021-02-1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