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從腹膜後間隙下降時,有兩層腹膜構成的鞘狀突亦經腹股溝管進入陰囊。 正常情況下,在胎兒出生前後,上2/3的鞘狀突完全閉合,睪丸部鞘狀突形成一盲袋,包繞睪丸,被稱為睪丸鞘膜。睪丸鞘膜內積聚少量液體,可起潤滑劑的作用,供睪丸活動。 如果先天性鞘膜囊內液量異常增多或鞘狀突閉合反常,造成囊內液體積聚,就形成積液。 另外,在鞘狀突閉合正常時,由於睪丸、附睪感染,腫瘤、絲蟲病或外傷等後天性因素引起鞘膜內液體量增多,也可出現鞘膜積液。 臨床上分為四種類型:
1精索鞘膜積液特點是鞘狀突兩端閉合,精索部分形成侷限性鞘膜積液,與腹腔和睪丸鞘膜腔不相通。
2睪丸鞘膜積液最多見的一類,是鞘狀突閉合正常, 睪丸鞘膜內液體積聚增多而形成。
3交通性鞘膜積液特點為鞘狀突完全開放,腹腔內液體透過開放的鞘狀突通道進入睪丸鞘膜腔,液體隨體位改變而流動,本型鞘膜積液要與腹股溝斜疝鑑別,區別在於鞘膜囊與腹腔間的通路狹小,大網膜和腸襻不能進入鞘膜囊,只有腹腔內液體能進入。 4精索睪丸鞘膜積液鞘狀突僅在內環處閉合, 精索部未閉並且與睪丸鞘膜腔相通。 鞘膜積液多數僅發生於一側陰囊,積液量少時僅於體檢時發現,並無不適,只有積液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病人才會出現陰囊下墜、發脹及牽引痛等不適感。巨大型睪丸鞘膜積液時,患者的陰莖、龜頭可縮入包皮內,影響排尿與性生活,其行走和勞動時也感到不便。繼發於急性附睪炎或睪丸炎的鞘膜積液區域性疼痛明顯。
那麼,發生了鞘膜積液該怎麼辦呢?這就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情況及為何種型別的鞘膜積液來定。
1因嬰兒及新生兒鞘膜積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除外合併嚴重感染或伴有其他病變者,可暫不處理,觀察到1歲以後12~18個月再說。
2原發性鞘膜積液病程短,積液量少,囊內張力低,無明顯症狀,無睪丸萎縮及男性不育者也不需治療。
3繼發性鞘膜積液,宜同時處理原發病,如繼發於睪丸、附睪炎症,宜控制炎症後再處理積液。比如區域性可用熱敷、理療等促進吸收,不能吸收者再作後期處理。
4穿刺抽液,用於青年人、拒絕手術或有手術禁忌症者,但穿刺抽液多會復發,故需要反覆抽吸。
5手術 ①切開鞘膜排出積液。 ②切除多餘鞘膜,翻轉縫合鞘膜緣。 ③交通性鞘膜積液,除切除鞘膜外,須在腹股溝內環處結紮與腹腔溝相通的鞘狀突管。 ④對於精索鞘膜積液,將積液部鞘膜仔細與精索分離,完整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