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休息+补水
半夜上吐下泻不方便及时就医,可先卧床休息,避免活动给肠胃带来的刺激,同时还应及时补充吐泻流失的水分,多喝些淡盐糖水或果汁或温开水,补充电解质,防止电解质失衡带来的头晕、休克严重症状。
注意
呕吐期间不宜仰卧,尤其是半夜睡觉不清醒的时候,以免发生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造成窒息,引发生命危险。
方法二:服用药物
上吐下泻1—2次不严重的可不用服用药物,但若是超过2次则需服用一些胃药止吐、蒙脱石散止泻,避免呕吐腹泻进一步对肠胃造成损伤,加重病情,在服用药物时,要确保药品在保质期内,可拨打相关电话遵医嘱服药,发现症状严重时,最好及时去医院急诊!
方法三:生姜半夏治呕吐
材料:生姜半夏各等分。
用法:生姜切碎与半夏末和匀,放锅内炒热,布包熨胃脘、脐中及脐下等处。冷则更易,或以两份交替使用。如炒熨不便,将生姜汁调半夏末敷于内关、中脘、神阙穴亦可。
主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之因于受寒的患者。
效果:呕吐清水及食物,形寒畏冷、全身不适、头晕乏力、脉濡、苔白,证属寒邪直中胃腑。嘱用上方炒熨,15分钟后,呕吐即止,余症随之缓解。
来源:《中医内病外治》。
方法四:家庭拔罐止吐泻
方法1
取天枢、气海、关元、脾俞、三阴交。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20~ 25分钟,每日1次。主治急性胃肠炎(吐泻)。一般3次即愈。
方法2
取中脘、神阙、天枢、关元。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 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急性胃肠炎。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方法3
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采用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5~ 20分钟。起罐后温灸15分钟,每日1次。主治急性胃肠炎。突然恶心呕吐,腹痛水泻,脘腹痞满冰冷,苔白腻,脉迟或细弱。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
方法4
取曲池、天枢、足三里。采用刺络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刺后拔罐5~ 10分钟。隔日1次。主治急性胃肠炎。腹痛心烦,发热口渴,吐腐臭物,苔黄腻,脉数。吐泻严重者,口千舌燥,两眼凹陷,出现脱水症。一般2次即效。
方法5
取穴:分2组,一为足阳明胃经、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下巨虚(双)。二为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小肠俞。用走罐法。
一般用第一组穴,术者左手持罐,右手用镊子夹棉球,蘸上95%酒精,点火后插入罐内1 ~ 2秒钟迅速拔出,左手准确地将罐子扣在经穴上。腹部先在中脘穴拔一个罐,然后一手扶罐底,一手扶罐体,慢慢将罐子移向左侧天枢穴,再以同样方法返回中脘,移向右侧天枢穴。
如罐内的吸力不够可重新拔上,这样往返移动5~6遍,待患者有一种暖和舒适感后,固定在中脘穴上,再在左右天枢穴各拔上一个罐,留罐15~ 20分钟。下肢在足三里穴上各拔一个火罐,从上至下向下巨虚穴移动,反复7~8遍,然后固定在足三里穴上,留罐15~ 20分钟。起罐后用右手掌面按在局部紫斑上,轻揉按摩1~ 2分钟,促进局部瘀血消散。
中度以上急性胃肠炎12小时后可在第二组穴位上继续操作1次,留罐15~ 20分钟。轻度患者每日1次,不用第二组穴位。
主治:急性胃肠炎。
方法五:二术散敷贴止吐泻
组成:白术(炒)、苍术(土炒)、茯苓各15克,陈皮、吴茱萸各10克,丁香、泽泻各3克,白胡椒2克,草果5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药末3~5克(小儿3克),直接填脐或以姜汁调匀成膏贴脐窝内。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未愈者可换药2次,最多5次。敷药后应保持湿润,可用圆形棉垫盖上,并用绷带扎住。
功用:健脾温胃,利湿止泻。主治吐泻(胃肠炎)。
方法六:病期饮食宜忌
1、病人在上吐下泻急性发病期间,应采取短暂禁食,时间为4—6小时,期间以喝水为主。
2、发病后的8—12小时内,由于肠道的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能力都比较弱,只能吃些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软面条等。
3、如果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面汤等。
4、尽量避免吃油腻食物,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食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荤素搭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