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针灸方法
取穴:侧卧。腋前线与第11肋交界下方,第11肋尖端下缘,脐上2寸旁开6寸。
简易取法: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之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侧卧时从上向下直刺(即从侧方向中线)。
进针深度:斜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向腹后壁传导。
章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和第10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肋间静脉互相伴行,它们的位置是自上而下为动脉,静脉和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和浅筋膜。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皮下,肌纤维斜向前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方向交叉;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向内横行。三块阔肌均受下6对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还受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针刺章门的作用主治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吐,泄泻,腹胀,肠鸣,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聚痞块诸症。
章门常用配伍疗法
1.配期门,肝俞,侠溪,内关,阳陵泉,中庭,针刺平补平泻法, 疏肝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胁络之胁痛。
2.配间使,三阴交,膈俞,针刺泻法,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治疗气血瘀滞之胁肋痛。
3.配期门,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公孙,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呃逆。
4.配期门,石门,三阴交,针刺泻法,活血祛瘀,消积散痞,治疗腹部血瘀痞块。
5.配间使,神门,通利,针刺泻法,疏肝理气,降气醒神,治疗肝气郁滞,气机逆乱之郁证,气厥。
6.配痞根,承满,间使,三阴交,针刺泻法,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治疗久疟不愈之疟母。
7.配行间,阳陵泉,足三里,期门,至阳,日月,针刺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治疗肝胆湿热之胁痛,阳黄。
8.配脾俞,足三里,胆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针刺补法,健脾除湿退黄,治疗脾虚寒湿之阴黄。
9.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脾俞,针刺补法,健脾和胃,治疗脾胃虚弱之神疲肢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泻便溏。
针刺章门注意事项
1.持续深刺章门穴,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则可刺中脾脏的下端,应特别注意。
2.若刺伤肝脾引起出血时,出现肝区疼痛和脾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
3.如果腹膜受到刺激,可伴有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所以本穴忌向内上方深刺。
4.忌直刺过深,本穴以平刺,浅刺为宜,否则超过1寸就可能刺伤肋间神经或血管,造成事故。对肝脾肿大患者,忌重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