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气虚体质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在胚胎时就为气虚体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后天失养,如"久卧伤气"、"劳则气调理气虚的五种中成药偏于肺气虚者,尤其经常无力,说话声音低弱,经常感冒,出汗的,可选用玉屏风散。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凡能导致肺气不足,或脾气亏虚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脾肺气虚便秘的致病原因。年老体弱,肺气不足,或久病咳喘,耗伤肺气,肺气先虚,不能助脾运化水谷精微,久而聚湿为痰饮;或肺气虚,通调水道失司,不湿困脾,健运失职,皆可为肺虚及脾,而成脾肺两虚证,从而引发脾肺气虚便秘。若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劳倦内伤,脾气亏虚,则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以养肺,所谓“土不生金”,致脾肺两虚;同时脾运不健,水湿易于停聚,而为痰湿阻肺,此皆为脾虚及肺,而成脾肺两虚。
因此,脾肺两虚有肺虚及脾、脾虚及肺之不同。久病肺气虚弱,影响及脾,导致脾气亦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养,而致肺气虚;或其他慢性病影响肺脾两脏等引起。肺气的宣发与速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即手太阴肺经络大肠,手阳大肠经络肺。
大肠的传导功能要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亦不下降,故导致大便秘结。如果肺阴亏虚,津液不布大肠,大肠就失去滋润,导致便秘。
病因总结:
抵抗力下降: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慢性肺部疾病: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或化学环境导致机体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导致呼吸困难,功能活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