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结婚,就代表了这段感情有了保障,两个人可以相爱一辈子。但目前全国离婚率接近50%的这个数据清晰且残忍地表示,几乎有一半的婚姻会以离婚告终。
导致一段婚姻或者一段亲密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源,认知偏差占了很大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对爱情、婚姻的理解,是有误区的,而这些误区往往会导致我们觉察不到感情在“亮红灯”。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会用我的思考和分享,带大家深入了解爱情,走出爱情的误区,掌握经营爱情的技巧和策略,收获真爱。
误区1:结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没有这样的一瞬间,你突然觉得身边的他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回首这段时间的争吵和矛盾,你发现他竟然对你有所隐瞒,变得没有那么保护和重视你,两个人的心好像渐行渐远,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
如果有的话,你们双方很有可能都在隐藏自己的不安,会刻意地回避冲突,甚至会比较少去谈论彼此的内心和想法,这在恋爱或者结婚了比较长的夫妻中很常见,你开始会不解“结婚前不是这样的呀!说好的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想法的潜意识是“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始终维持现状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想的都是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会无意识地避免任何“不幸福”的东西,比如:
1)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双方都不去面对问题,忽略问题;
2)有意无意地避免争吵,变得谨慎、不坦诚、互相欺骗;
3)和对方袒露心声时有所隐瞒,规避掉一些“不利”的信息。
长久以往,两个人中间便出现了一条横沟,一种内心的隔阂,两人不再亲近,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误区2: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使我快乐
近年来,针对亲密关系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和亲密关系的稳定程度并无确定性关联。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并不是你的亲密关系越稳定,你就越幸福,相反,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比恋爱中更幸福。
恋爱或者结婚并不会直接使我们变得幸福,也许只是满足了我们生活某个阶段的需要而已。
比如:解决了孤独、有人倾诉、被爱、被关注以及有明确的目标感(结婚)......
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你才能被满足?也许你个人并不拥有这些能力,才导致需要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去给你动力,甚至带着你前进。
只有拥有改变自己幸福水平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充满热情和感恩地面对现实,才能使我们更加快乐。
误区3:爱我就得接受我真实的样子
虽然“真实”很重要,但有时候,我们对它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我们都喜欢说“真实”,但其实什么是真实?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认为,一切不违反客观规律,与客观事实相符的,就是真实。
很多人痛恨潜规则,但有些人,在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上,处理好适应和摒弃的平衡,真实的在这些规则中游刃有余,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真实。
很多人讨厌在爱情里运用技巧和方法,她们觉得没必要,爱情就是自由自在,一切不能接受我本来样子的人,失去了也不可惜,但有些人,在自己获得幸福的同时,处理好感受和现实的平衡,笑的开心、哭的自然,接受心酸,也忍痛割爱,这是真实。
有些人很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她们只是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真实的所有“不好”,而且是无条件的。那么请问,对方需要去忍耐和改变自己去适应和接受你,那对于他来说,这是不是真实?
活着就是真实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适当地建立一种理想的关系,有一个制定的目标,互相帮助对方实现梦想。同样的,我们需要欣赏伴侣当下的样子,有不好的,用适当的方式提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去构建一种双方利益最大化,感受最舒适的相处模式,这也很真实,而且很舒适。
误区4:相信感觉,那就是对的人!
“我觉得他性格什么的都挺好的,就是没有感觉,不太喜欢。”
“我知道他可能不会对我好,但他就是吸引我。”
“如果他不是我真正来电的人,我不可能跟他生活在一起啊!”
我们从早年的亲子关系开始,就已经让我们的“爱的感觉”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模式,科学家把这个称作“依恋图式”,这成为我们建立关系的模板,决定了我们成年后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如果在我们成年后,某个人给了我们类似小时候“爱的感觉”的体验,无论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无论这样的爱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有可能对他产生“爱”的感觉。我们无意识地探寻,试图完善或者修复我们童年时期经历过的模式。
篇幅有限,针对依恋图式我不做过多讲解,但提出这个词,意义在于,吸引你的人不一定对你而言是最好的人,相处和用心会改变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开始不能吸引你,就一辈子都不能。
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类似于对另一个人产生想法上的改观,渐渐产生爱慕的情况。我多年的情感工作经历也让我深刻明白一点:有些没那么吸引我们的人可能更加适合成为伴侣。
以上几个误区容易使我们在爱情中变得懒散和不思进取,想着不为彼此关系的发展承担责任,不需要经营和改变就能保持幸福的爱情。
走出这些误区,学会经营爱情的技巧和方法,时刻关注和改善自己,这些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