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如何針刺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側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點之中點;舉上臂現凹陷處。
簡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進針方向:從外上向內下與肩關節表面成90°。
進針深度:用直刺法,與面板垂直進針,直刺0.5-0.8寸;或向內斜刺法,與穴位下外的面板呈50°夾角,向內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與穴位上內的面板呈50°夾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內下及後內下進行透刺。
感覺及放射方向:區域性會有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甚至到手指。
肩髃穴穴位層次解剖
1.面板:由鎖骨上外側神經分佈,到達穴區的神經纖維由第4頸神經組成。
2.皮下組織:有上述皮神經的分支透過。
3.三角肌:針刺處為三角肌中部上份。該肌由腋神經支配,到該肌的神經纖維由第5,第6頸神經組成。
4.三角肌下囊:為三角深面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的滑液囊,常與肩峰下囊相通。此滑液囊腫脹時,可產生“肩周炎”症狀。
5.岡上肌腱:此肌腱附著於肱骨大結節上端。岡上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針刺肩髃的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又是手陽明與蹺脈之交會穴,本穴具有疏風活絡,散邪解熱,調和氣血,通利關節,止痛止癢之功,用於治療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痠痛,手臂攣急,頭不能回顧,風熱癮疹,癭氣,瘰癧諸症。
肩髃常用配伍療法
1.配肩髃,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懸鐘,針刺平補平瀉法,疏經通絡止痛,治療風寒溼痺阻之關節疼痛,氣血瘀滯之半身不遂。
2.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針刺瀉法,祛風通絡,治療風痰阻絡之上肢麻木,上肢不遂,疼痛等。
3.配天宗,肩髎,曲池,條口透承山,針刺瀉法,舒筋利節,治療經脈痺阻之肩臂痛,上舉不利,肘臂疼痛等。
4.配曲池,支溝,肘尖,三間,章門,針刺瀉法,清熱散風,軟體散結,治療風熱瘰癧。
5.配陽溪,大椎,曲池,三陰交,針刺瀉法,疏散風熱,和營止癢,治療風熱癮疹,風疹等。
針刺肩髃有危險性嗎?
針刺肩髃操作正確的情況下是不會有危險的,但在行針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忌行針時活動肩部,當針直接刺入肩關節腔後,行針過程中不得移動上肢,否則易發生彎針,甚至折針。故古有“已針不可搖,恐傷針”之說。
2.忌針具消毒不嚴,因本穴須直接刺入肩關節腔中,故針具消毒一定要嚴格,否則針刺體虛,抵抗力弱或糖尿病患者時,可能會導致感染,生瘡,或化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