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痛拔罐位置示意圖
下關
位置:
位於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取穴。
取穴方法:
側坐,在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功效:
消腫止痛,安神利竅,聰耳通絡。
頰車
位置:
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
上下牙關咬緊時,隆起的咬肌高點處,按之凹陷處即是。
功效:
頰車穴有疏風通絡、利節消腫、祛風清熱、開關通絡等作用。
風池
位置:
風池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項後,與風府穴(督脈)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壯陽益氣,風池穴有醒腦開竅、疏風清熱、明目益聰、平肝熄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的作用。
大椎
位置:
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當第七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首或俯伏取穴。
功效:
益氣壯陽,大椎穴有解表通陽,補虛寧神,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作用。
大杼
位置:
大杼穴位於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取穴方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功效:
為頭部提供溼冷水氣,清熱除燥,強筋骨,清邪熱,大杼穴有祛風解表、宣肅肺氣的作用。
胃俞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俯臥的取穴姿勢,以便於相應穴位療法的順利進行,胃俞穴位於身體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調中、祛溼消積、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合谷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
拇、食指併攏,於最高點取之。
功效:
合谷穴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的作用。
內庭
位置:
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腳趾縫盡處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後一些(約半橫指)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
功效:
清胃瀉火、理氣止痛、消腫止痛、理氣和血。
行間
位置: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功效:
生風化火。行間穴有疏肝洩熱,舒利胸脅,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的作用。
壓痛拔罐方法
火罐法:用投火或閃火法將罐吸附於大椎、風池、頰車、合谷,或用抽氣罐法。
針罐法:先行針刺下關、大椎、胃俞、內庭、行間,待得氣後留針,再用火罐或抽氣罐法將罐吸附於穴位。
刺絡拔罐法:先對合谷、頰車、胃俞、下關進行消毒,之後用三稜針在各穴點刺2~3下,再用閃火法將罐吸拔。
走罐法:沿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至胃俞,自.上而下走罐,以面板潮紅為度。